全文字数:3907
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日益走向了开放的世界。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论述了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然后通过从利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会计制度的一些具体的变化,同时对其中某些变化对净利润产生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会计制度 改革 经济体制 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即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净利润(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正是因为净利润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效益情况的主要反映指标,因此研究会计制度的改革对净利润产生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 随着中国不断步入到世界大国的行列,中国的经济必须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为此,中国对很多国情体制进行了改革,会计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员,那么对于在这种大局势的影响下,还有哪些重要的原因促使中国会计改革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原因。 1、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我国的会计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在我国一直把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认为会计工作是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的。由于传统会计制度与传统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很多方面,改革的难度很大。因此,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而改革,我国采用了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以局部带动全部从而做到到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进行改革。其次,根据经济业务发展的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会计制度的三次改革 1、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的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是1992-1993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确立了六大会计要素和借贷记账法的地位,树立了资本的概念,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向着国际化迈进了一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 2、第二次会计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