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12260
浅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摘 要】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广泛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关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盈余管理,对实现公司资源合理配置,保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措施 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配置来说影响深刻,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理解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会计准则的完善,对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其中很多的会计原则、方法存在着主观判断,准则制定的局限性也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隙,如何去协调准则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概念不一,最通常盈余的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进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县利益最大化。 因此从战略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站在一定高度,建立长期战略规划,强化管理者的诚信观。并将企业的战略、资源、业务、行动有效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运用适当盈余管理给企业带来附加值,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二). 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自身利益有许多方面,一般地,企业管理当局会在资本市场回报、管理层收购、所签订的合同以及在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股票初次发行和配股资格,减少纳税,避免被证券监碑管理委员会摘牌,都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其目的。例如为了发行新股或配股,企业管理当局一般会利用各种判断提高企业价值。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 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 企业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资金,所以企业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