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746
试论我国劳动合同法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振荡和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的出现。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动纠纷也大幅增加,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些集体性劳动纠纷及人数比较多,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稳定。《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全面调动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尊重劳动和创造,从源头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劳动合同法》颁布和实施了一段时间,劳资双方和社会对该法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条文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关注的一个热点。[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立法现状 劳动者 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劳动法》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及正常的劳动秩序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劳动合同法》并不是只维护劳动者权益,同样也维护企业的权益,维护企业的权益,社会才会发展。 一、我国劳动合同法概述 《劳动合同法》是继《劳动法》之后调整劳动关系的又一重要法律。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实现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法制化,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制度,调整劳动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特别是所有制构建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劳动关系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因为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力处于弱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力量对比严重不平衡。实践中,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随意解雇员工、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拖欠工资、不办理社会保险等等。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劳动力相对过剩最大原因是由于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且都是存在技术含量低、缺乏技能。法律意识薄弱,对拖欠工资不通过诉讼争取合法权益,认为费时又费力,也不一定能讨回公道等等。 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因此而大幅增加。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企业增加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作为一种投资去面对,必然有相应的回报,员工队伍的稳定,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 用人单位没有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造成合同签订率低的现象。一些企业认为“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相当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这是一种误解。从法律上讲: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除了劳动合同主体双方没有约定合同终止期限之外,其他地方和固定期限合同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并不是不能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也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依法解除。它既不是劳动者的“终身护身符”,也不是用人单位的“终身包袱”。口头劳动合同现象也是较为普遍的,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口头达成协议,没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由于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约定,劳动者要求维护合法权益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