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631
周、唐、明三代的和谐理念及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和谐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以民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周代完整的确立了宗法制,解决了从周以后中国三千多年的奴隶、封建统治权位继承问题。还早在孔孟之前周代统治者就有了“怀保小民”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民本”理念的,直到现在这理念仍然光芒不灭。唐代的和谐理念及其创造出的辉煌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那唐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这样的惊人成就,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哪些借鉴作用。吏治的腐败最终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明朝高压治吏对今天的反腐败有什么样的启迪。[关键词]古代 和谐理念 现实意义
一.“和谐”一词的古代含义及“以人为本”是古代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而在古代典籍中,“和谐”一词没有准确的出处,大概最早见于《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 《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我们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民众就会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就会团结协调 。“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和睦)与“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