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868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是靠我们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共建,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构建的同时也需依法,依法治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和谐社会。 [关键词] 依法 构建 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和依法行政的由来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需要抓紧抓好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切实解决,又要注意从历史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资源,以应当前之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和谐的概念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祥和、亲和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 (2)和谐社会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集中体现在“中”、“和”二字。“中和”思想是老子的重要价值观念。而《周易》则主张、遵从“中正之道”便能达到和谐的理想境地[4]。将这种思想从哲学领域推广到社会领域,所建立的社会自然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意义,更在于它的精神意义。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从有若的话来看,在身份和等级不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用亲情、友情、温情连接着。所以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的许多“盛世危言”及他们对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原因的指陈和披露,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和历史教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的特征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着力构建的和谐社会首先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显然极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2、依法行政的由来 在人类历史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国家运作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权威。“人治”是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二、三百年以前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所以不具备实行法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文化科技有了较快进步。于是,从十八世纪开始,先是在欧洲进而在世界上其它一些国家也都搞起了法治。英国的宪政学家戴雪更是具体的提出依法行政这个概念。所以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带有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