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化行为探讨公司治理结构 多元化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在工作场所里,人们通常倾向于将多元化联想到容易识别的特性。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 间可以平等的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 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 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没有任 何特殊的一元文化;任何一元文化都是可以讨论的;不立足于人 的发展的伪文化没有生存空间;任何一元文化都是该文化主体中 人的自由选择和讨论的结果。 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之间划分权力、责任、利益,以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组织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就是制定最大的游戏规则! 对145个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多元化进行实证分析,新加坡是个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则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目前正面临转轨的特殊时期。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只有40%的股份可以流通,且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的控股地位,其有效持有主体严重缺位,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国家作为公司的大股东,无法有效的监控企业的治理机制。这种公司治理机制上的缺陷容易衍生经营者道德风险,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此时的经理层可能更多地去追求和导致他们行政上“升迁”的政治目标相一致的经济目标,而通过多元化扩张可以被看成是经理层发展自己目标的方式。多元化可以使经理们获利,因为管理一个较大公司时能获取伴随而来的权力和名望,而这种权力和名望正是这种通过行政任免的经理层所追求的。并且由于经理层所承担的风险较股东们要小,公司经理层在选择公司成长方式时往往过于自信地走上多元化的道路。通过多元化能够在短时间里将公司做大,而经理层获取的补偿和公司大小是相关的。因此当国家股持股比例较低的时候,由国有产权虚置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公司经理层往往采取最有利于他们自己利益的企业成长方式,而不管公司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损股东利益。但是当国家股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国家股股东重视程度的提高及监控力量的强化,还有市场竞争的激烈,都迫使公司经理层不得不追求和股东目标相一致的目标。 因此我们得出关于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关系的第一个假设: 1:国家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行为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多元化开始随国家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而后又随其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我国的法人股东不同于欧美的机构投资者,法人股东中的国有成分仍占优势地位。而对于国有法人股东,其产权的受益者是不明确的。但由于其中包含有民营或集体的资本,故相对于国家股东而言,其存在的代理问题要小。法人股东较国家股东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有更大的动力去监控公司的治理机制。另外,法人股的不可流通性,使得法人股东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因而法人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行为。 我们有第2个假设: 2:法人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法人股持股比例低时,公司的多元化程度较小;法人股持股比例高时,公司的多元化程度较大。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的新兴市场。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是有限的,且我国政府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0.5%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而我国机构投资者较少,流通股的绝大多数股东为小股东。由于本文的样本中只包括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当流通A股持股比例较少时,公司的绝大多数股份为国家股或法人股,且必定存在控股股东。这种控股股东不论属于国家股东或是法人股东,都即有动机去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又有能力监控公司经理层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此时经理层在实施多元化行为时,必须考虑到控股股东们的利益。而当流通A股持股比例较多时,由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理念以短线买卖为主,同时由于其都为小股东,在“搭便车”心理作用下,他们很难通过股东大会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并且在我国目前的股票运行机制下,流通股的买卖不能或基本上不发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外部股东对企业行为和经理层的约束相应弱化,“用脚投票”机制无法实现。此时,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较高,经理层在决策时往往会追求自己的目标。 我们得出第3个假设: 3:流通A股和多元化程度呈U型曲线关系。当流通A股持股比例较少时,与公司多元化水平负相关,而当其持股比例较多时,与公司多元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股权集中度过高和国有股“一股独大”。当股权集中度开始上升时,但是股权结构并未达到适度集中的状态,此时的股权结构还是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单个股东的作用是有限的,出于“搭便车”的动机,他们没有动力去监督公司的治理机制。此时公司的控制权都掌握在经理层手中,由于这些外部小股东对经理层约束机制的弱化,致使经理层在公司决策时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战略便是其选择之一。当股权集中度进一步上升,达到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状态,由于“利益趋同效应”的作用,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的监督经理层,从而避免了“搭便车”的问题。这种约束机制使得公司经理层不得不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 所以我们有第4个假设: 4:股权集中度和公司多元化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多元化开始随股东集中度的提高而上升,而后又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 国家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指标呈倒U型曲线关系,多元化开始随国家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然后又随其比例的提高而下降,这和假设H1相符。法人股和公司多元化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著,假设H2无法得到证实. 流通A股和公司多元化呈U型曲线关系,多元化程度开始随流通A股的增加而下降,但当流通A股继续增加时,多元化程度便会上升,我们的假设H3得到了证实。股权集中度和公司多元化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多元化开始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上升,然后又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这和假设H4是一致的。表中还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和多元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实施多元化战略。 因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影响着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国家股股权集中度和公司多元化呈倒U型曲线关系;流通A股和多元化呈U型曲线关系;法人股和公司多元化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法人股中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国有法人股,影响了实证分析的结果。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它的行为,进而影响其绩效,这在实证方面已经得到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较高,股权集中度较大,这些股权结构上的弊端所导致的公司多元化行为和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表现普遍不佳是相关的。通过对股权结构和多元化行为相关关系的研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有缺陷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如何能够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效率有着重要启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进行股权结构优化,合理的减持国有股比例,增加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只是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其多元化行为的角度,阐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