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关注,而这个问题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严峻的事实却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实的情况,有些甚至非常严重,比如GDP增长过快的问题,可以说是“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使会计信息走向真实的轨道。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加工、计算、分类、汇总而形成的有用的会计数据。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一般说来,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对单位、社会和国家来讲,都贻害无穷。首先,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带来误导;其次,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企业 生产经营中的某些矛盾,导致利润虚增,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再次,失真的会计信息易造成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为某些作风不正而又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开了贪污腐化之门,毒害了经济肌体,污染了社会风气。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大大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而且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阻碍了经济发展。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来看,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人的素质不高、理解错误、工作失误、无意识的差错、粉饰、舞弊和欺诈等。客观原因包括环境的、规则制度的、方法的、技术手段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引起的因素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多个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主体角度分析其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方面原因主要有: 2.1 会计人员方面 (1)会计人员的地位不高,利益得不到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在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在客观上却忽视了给予会计人员应有的利益保障。财会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在利益上与企业经营者有着依附关系,在执行财会制度时,常常是进退两难,若不按经营者的意图办事,其应有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弄不好还有被调离甚至下岗的可能。会计人员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只得依从企业领导的意愿,违心地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正所谓“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啊。 (2)一些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商。目前,我国有着庞大的会计队伍,其中许多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都不高,由于有些领导人凭着自己的喜好来用人,安排一些不合条件的人把持会计机构,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要么是记成一笔糊涂帐,自己违规违法了也不知道,要么唯命是从,依领导意志行事。这样拼凑出来的会计资料,不可避免会歪曲事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2 会计工作的技术层面 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信息反映不真实。比如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固定资产参加生产周转以后,具体转移多少价值量不能确定,因为一方面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不确定,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到期净残值也无法预先准确确定。这样会计处理所提供的成本、费用也不一定真实。目前盛行的资产重组,对于同样的资产经过几番重组后可能升值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会计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计量确认前提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会计工作本身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3 会计制度的因素 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4政府原因 1、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鼓励部分产业、行业、企业优先发展,势必无益于形成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例如政府对三资企业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必然迫使另外一些企业降低价格从而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丧失企业竞争优势,他们转而寻求会计造假来维持生计、扩大利润。 2、政府的保护伞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切断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府的保护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会计造假来达到其偷税漏税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虚报资产、利润等手段也常常用来粉饰地方政府业绩或者转移国有资产。 3、政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这表现在一些政府人员放松了对新《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已经存在的会计工作不规范甚至会计造假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政府与其他国家机关如财政、税务、统计、审计等部门协调不力,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和滞后,妨碍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4、政府参与造假。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一些所谓献礼工程指使或强迫会计单位造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国家和社会监督未起到应有作用,因而问题相当严重。 3、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严重的,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1.完善法规建设 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执法。近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但从实际来看,还很不完善和健全,有些条文的操作性较差。这样,会计人员执行时就无法跟从,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会计信息混乱、失真。因此,首先应当从完善和健全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入手,加大实施“新会计法”的力度,使财务会计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时,并且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等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再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肃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同时,要对执法队伍严肃整顿,提高执法水平,重塑执法队伍的形象。 2.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出现亏损、破产是正常现象,政府考核企业的关键应是考核企业的经济运行环境和运行质量,而不应仅局限于个别经济指标。否则,企业为了完成扭亏增盈目标,不得不作假。甚至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观念,还会出现上级政府认可企业作假,上级政府与企业联合做假等现象。对企业干部的考核也应全面进行,不能以个别经济指标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竭泽而渔,虚报数据,。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干部的“离任审计”,坚决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象。 3.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员素质问题。这里的素质是指全面素质,既包括政治素质,又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一方面,企业领导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会计人员故意造假账,必然出于某种目的,企业领导要把好审核关,不能让审核流于形式。同时,企业领导还应尊重会计人员的意见,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不能以权谋私,以权压人,更不能纵容、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企业领导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神圣职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维护国家财产安全;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要虚心学习,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业务技能,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可见,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会计工作管理,要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坚决为因坚持原则而遭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申张正义,逐步在大中型企业施行会计委派制,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治理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07) [2]宾雪玲等:《浅谈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与对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