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5899
关于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正确运用 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逐步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大。为此,必须大力进行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产权,使企业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于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以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度谨慎性;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的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