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149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艺术,他必须用艺术的语言描写形象,抒发情感。语言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艺术魅力,就是作者调度和使用语言的技巧,显示着作者驾驭语言的超卓的本领。诗在语言的诸种类中,对语言的运用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对语言的技巧与艺术尤为重视。可以说,诗歌对语言的使用是很挑剔的,甚至是吹毛求疵的。诗的语言感情的因素也是极重要的,它用丰富的、富于表现力的、极其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深厚、丰富而炽烈的感情。李白诗歌之所以取得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固然是他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写出了当代人民的心声,但也与他巧妙纯熟而又创造性地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他富有个性的诗歌语言,使其诗歌有着鲜明的个人独创的奇异色彩,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李白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攀登上耸入云霄的山峦。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李白诗歌语言特色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洞庭湖之水碧波荡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之水。 山与水是李白的最爱,当然也就变成了李白的常用词汇了,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把自己的兴衰成败、荣耀屈辱都寄托在山水之中,或直接写山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或以山为衬托表现自己的人生际遇。李白之所以如此衷情于山水,就是因为山中积蓄着诗人傲视一切、伟岸不屈、岿然不动的人格力量,水中折射出诗人飘逸、潇洒、仙风仙骨的人格魅力。 诗人在反复描山摹水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嗅觉。也把一个亘古不变的山水留给了后代山水诗人和作家。 三、语法学分析 1.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 现就李白诗歌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读李白的诗歌最大的感觉就是清新飘逸但又字字千钧。特别是谓语动词在李白的绝句中尤为突出。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在《北风行》 中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人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2.语序 在李白诗歌中,其语序绝大多数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但也有个别情况存在。在《把酒问月》中诗人开篇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两句语序倒装,以问句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另外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