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680
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仅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而且其中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更是每位读者长期津津乐道长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每位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从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研究细品,或是折服于人物的魅力,或是哀叹人物的际遇,或是欣赏人物的才能。总之,作品中的各种人物能如此的深入人心,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各种人物描写的功夫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了。《三国演义》中出场人物有很多,大体上主要有三类:主公,谋臣,武将。作者对这三类人物的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突出了其各自的特点,但又不会让读者有重复感。譬如作者对各个主公的描写。如写曹操,作者着意刻画出其奸雄的本色,写出其残忍,狡诈,富有野心。如写刘备,则着力与将其刻画成一个仁义之君,仁慈大义,胸怀百姓。而袁绍,则突出其刚愎自用。而刘表,则突出其胸无大志。在对人物进行创作的时候,作者以人物的性格本色为经,以适当的文学想象为纬。在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学创作原则下,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很快的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加深自己对每个人物的了解。可以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其对人物的描写是相当成功的。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人物来讨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以及这种描写是如何与作者的主观倾向相配合的。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描写,来凸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并通过这种对比描写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认同。
每位读者在阅读完原著的时候,首先都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倾向:尊刘抑曹。通过对刘备与曹操一连串的对比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看出作者在褒扬刘备,贬低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两个“主公”人物,罗贯中将曹操与刘备置于鲜明的对比之中。在书中第一回两人的出场描写中,作者就用“性宽和,素有大志,事母至孝”来概括刘备的良好品格,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的仁孝君子。而在写曹操时,作者则以“好游猎,有权谋”来概括曹操的性格,并通过曹操假装中风瞒父欺叔的事例进一步来刻画曹操狡猾多诡的性格特征。在与刘备的君子之风相比,曹操立刻就成了一幅小人嘴脸。两人在读者心中的第一印象立刻就有了好坏之分。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作者则通过更多的鲜明对比描写,丰富了两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曹操报父仇攻打徐州所下的军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刘备兵败穷困时,面临曹操的大军追击,却仍不愿抛弃随行的百姓,携民渡江,宁可日行军十里,甘于百姓共存亡,也不独自逃生。作者通过两相对比之下,曹操残忍滥杀的残暴形象让人深深痛恶,而刘备爱民好生的仁义胸怀却让人敬仰万分。在对待降服的割据势力时,曹操接受荆州牧刘琮母子的投降后,为绝后患,立刻派人杀害了刘琮母子。而同为夺人地盘的刘备,在接受益州牧刘璋的投降后,却不害其命,仅请刘璋搬往别地安居。在各自的信条上,曹操奉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此他可以误杀吕伯奢家人后一错再错的杀害吕伯奢,在军心不稳之时借粮官王垕的头去平息军心,为了害怕别人暗害自己,假称自己梦中好杀人,杀害了服侍自己的近侍。而刘备则始终坚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可以不畏曹操的淫威而援助被曹操围困的徐州,在刘表病亡期间却不忍趁乱夺人根基,在曹操追击的生死存亡关头,仍然不愿意抛弃随行的百姓独自逃生。在这一连串的对比描写之下,刘备的仁爱宽厚与曹操的残暴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每一位读者都会在自己的心中有所评判。正因为刘备的仁爱宽厚的品格深深符合我们民族的道德观,为每一个人所认同敬仰。而曹操残暴狡诈的品行恰恰是为每一个道德感强的人所唾弃的。所以读者会很容易的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同接受作者“尊刘抑曹”的感情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