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525
论杜甫的人格精神 【内容提要】: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文品即人品,诗格即人格,通过研究杜甫的诗歌来感受“诗圣”的人格魅力,杜甫圆融地将道德和诗学合为一体。他关心民生疾苦,表现民瘼民病,体现了一个封建儒家学士所能给予贫苦民众的最大人文关怀;他直面现实,批判时政,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以坦荡的胸怀大济苍生,表现出高尚的人格精神。杜甫有限的生命虽久已逝去,但其不朽的精神却超越时空成了永恒,他的忧民歌吟催人泪下,爱国襟怀令人钦敬,并将永远感动与鼓舞着华夏儿女乃至世界人民。 【关键词】:杜甫 诗学 人格精神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文人的道德化心态日益成熟,并形成以人本精神为基础的道德人格。中国诗学的发展,便是在这种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作为主要的教化工具,他需要负载起为社会指航的作用,作家也必须选择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正因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机制包含着极大的道德功利因素,所以,中国古代作家的审美思维过程,演绎的前提往往与道德有关,它是观照和推论事物的基础点,而道德已潜移默化地成为某一人群的精神核心,诗学完全进入伦理化的领域。 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染下,杜甫圆融地将道德和诗学合为一体,他的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具有超越时空的可贵精神,他直面现实,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现实人生的缺陷,反映被损害的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同时,杜诗的精神实质与基本特点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尤其是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现实社会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具有现代启示精神。 杜甫一生以儒家思想为本,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身逢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于诗内。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或揭露统治者腐朽,反映人民疾苦,或心系国家危亡,反对割据。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集大成的诗人。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一、爱国爱民、矢志不移 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忧国忧民的主旋律。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感染并打动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我们读杜诗、体会儒家的思想意识,似乎儒家倡导的那些只能令人仰望的伦理观念就在身边、就活跃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还可以说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有了这些观念,我们才变得不世俗、不庸俗,甚至说变得更文明了起来。而且杜甫写到这些时是那么自然,顺口说出,好像是从他内心中流淌出来的,根本不像后代道学家那样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后人读杜诗所受到的儒家观念的感染、绝不会亚于读儒家经典。他把儒家与忠君爱国有关的因素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主题。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