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8245
浅谈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以《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对照为例[摘 要]: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轰动了19 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 “美丑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本文以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对照为例论述了这一对照原则, 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作品主题,展示出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关键词]: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 人物形象
维克多·雨果,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他在文艺观上,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反对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 雨果在他1827 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中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雨果认为,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都属于美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他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 “某一种污点只可能是某一种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如果删掉了丑,也就是删掉了美。”[2]因此,在他看来,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事物的对比,美与丑、悲和喜、哭与笑、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都应处于统一整体中,不应割裂。因为,只有把美丑统一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近代生活,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雨果利用这种极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品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相斗争的主题思想,抒发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感,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黑暗的势力,表现了作家对被压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美总是与善紧紧相连,丑总是与恶密不可分。但雨果却把美与善、丑与恶在人物身上和谐地结合着,或严重地矛盾着。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把形象突现出来,致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产生一种撼动人心的魅力。 雨果《巴黎圣母院》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他浪漫主义理论的实践,是他有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形象体现。《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就是在对照中展示善良、仁爱的人性与罪恶、残忍的无人道对照;极美与极丑对照;外表矜持庄重而心狠手毒与外表丑陋而心灵高尚对照……其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对这一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得尤为经典,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美的化身”艾斯美拉尔达与她周围诸人物之间的对照 雨果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3]善良的东西总伴随着丑恶的存在,美的角色旁边应设置丑的角色,通过美、丑两个极端的对比突出美的形象。艾斯美拉尔达是雨果精心塑造的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 对她的溢美之词常常出现在一些评论者笔下, 如“形体和内心高度和谐统一美的形象”,“是黑暗中世纪的一线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等。围绕在她周围的副主教克洛德、诗人甘果瓦、畸形儿卡西莫多以及侍卫长法比都爱过艾斯美拉尔达, 但其中有真有假, 有善有恶, 有无私的有自私的, 有内在的美丑与外在的美丑的矛盾。这四个人物与中心人物艾斯美拉尔达的关系形成了对照, 构成了小说复杂的矛盾与冲突, 也表现了雨果本人的态度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