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448
张爱玲散文内蕴探究[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本文选择其散文进行探究,这有益于我们理解她的生平,思想,生活品位,文化选择,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面貌。本论文将其散文按内容和意韵分类,从个人经历,教育,知识等各方面探究其文章风格形成内因,并努力发掘其中熟悉的生活和动人的艺术魅力,精辟的哲理论断,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艺术气质,显示其散文独有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关键词] 张爱玲 世俗情韵 哲理 文化艺术气质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位在孤岛时期响彻上海滩的女作家,张爱玲。她的散文创作在40年代繁盛,1944年12月初出版的散文专集《流言》。张爱玲最以小说著名,但探究其散文的为数不多,这实是件憾事。 —、内容及原因她的散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繁富的内心世界,把人们带入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氛围,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她房间的气息,闻得到她书桌的墨香,看得到她衣橱里的色彩缤纷,耳边还有她喜欢的音乐,窗外是她习惯听之入眠的市井声,电车声。 1、内容雅俗之分 她的散文世界有俗有雅,大致划分一下,一是叙述市民日常生活,比如《公寓生活记趣》《姑姑语录》;二是人生观及创作论的自由表达与抒写,比如《天才梦》《爱》等;三是文化与风俗方面,比如《中国人的宗教》,《谈音乐》,《更衣记》等。 2、内容形成原因 张爱玲的散文十分完备地展示了她20多年的人生历程。张爱玲出身贵族,从小便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父亲也经受了西洋现代文明的熏陶,“他看白话文的平民化的小报,购买大套的《胡适文存》,看他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大力批判而自认是同道中人。”① 姑姑和母亲的新思想及出洋的经历为她提供了接受西洋文化教育的机会,“母亲新潮浪漫,富于幻想,崇尚自由,受过西方文明熏陶,这样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的巨大的,因为她的激动和不安,对新生活的朦胧预示,恰好符合了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对未来的本能向往。”② 但父母失和离婚使她经受着缺失亲情的心灵损伤,“以后的张爱玲内敛孤僻,略含冷意的处世态度里,有一种难以亲近的生硬与偏狭,这样的性格形成,与其缺乏温暖的童年的记忆无疑有直接关系。”③但她有着“海阔天空的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以后她的异国梦因战事而转到香港大学,“她最开心的便是收到姑姑的信,姑姑多年游学海外,英文地道而流畅,”④除了创作上的积累,她在香港接受着欧风美雨的洗礼。 回到上海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以文为生的小市民,她的散文有可触摸的真实,又有一种淡淡的苍凉。 二、散文内涵 1、世俗情韵 她的散文是感性的,活泼的,充满真正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父亲是贵族遗少,母亲清高且极度西化,“贵族家庭的这一切都给她留下刻骨铭心的痛楚和记忆,以至终生都无法释怀。她从而毅然决然走向贵族的对立面——市民。”⑤她还原了作为市民阶层的“人”的最本真的一面,她乐于追求世俗的物质幸福和现世享受,“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她完全屏弃了贵族血统的清高,孤傲与浪漫,以及知识分子的不食人间烟火,对金钱视如粪土的态度,特唾弃清心寡欲,禁绝人的欲望的宗教信仰的苦行信条。”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