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009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高适与岑参是盛唐两位杰出的边塞诗人,他们以边塞诗反映着盛唐时的边塞现实,但又各具特色。两位诗人在边塞诗中所描写的侧重各不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高适直抒胸臆的抒发情感,表现出用质朴雄浑的壮景;岑参大部分是描写奇特瑰丽的奇景,以奇见美,奇美抒情,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景观。【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流派都争相比美,诗人们也各有风格,独树一帜。其中,边塞诗别具特色,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当地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在当时,边塞诗歌创作上最为突出的两个代表人物就是高适和岑参,两位诗人不同的个性中又呈现出某种共同的风格,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精神及透视出某种社会的现象,他们同生于盛唐,都以边塞诗为著名。 诗歌的选材和内容上各不相同 1、高适诗歌的选材和内容的三大特点 (1)以直观反映仕途现实和意气高昂的政治理想为题材。 高适的边塞诗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和强烈深沉的感情,高适狂放而自负,不屑于走考功名,但多年来也从未丧失向上进去的勇气和信心。如他在《塞下曲》中说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官。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此诗表达了高适仕途理想的追求也表现出他对整个时局深刻认识。 (2)以反映社会问题和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为题材。 高适曾生活贫困,长期浪游,也曾隐居,较多地接触社会下层,有改善人民境遇的政治抱负,在那时高适的诗歌选材便来源于民生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问题。如(《行路难》其二):“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之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这诗通过富与贫的对比,揭露的社会的现实问题。 (3)以政治战略的评论为诗歌题材。 高适在《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中察觉到了这些问题:“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军中多燕乐,马上何轻趫。戎狄本无厌,羁靡非一朝。”从诗中可见高适的看法很正确,当时的皇上宠信胡人边将,对降胡的待遇极为优厚,高适却看出了危机,以此诗为进谏。 2、岑参的诗歌的选材和内容的三大特点 (1)岑参早期以隐居之乐和对仕途失意的内容为题材 岑参在《南溪别业》中:“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花两交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此诗前四句写景,叙述南溪的优美环境,后四句叙述别业的愉快生活。还有《暮秋山行》、《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诗皆是此类题材的作品。 (2)以边塞奇异风光和风习为诗歌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