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362
论陶渊明诗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晋宋之际,因家庭和社会时代的缘故,自幼接受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让他想从仕途上展露自己的才华,实现心中的理想,道家的“出世”又让他期待返璞归真,保持独立个性,回归自我、真我,因此,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下,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并开创了全新的田园诗,为中国文化留下了许多绚丽的诗篇。本文旨在分析陶渊明的诗歌,并从这些诗歌里面发掘出他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陶渊明 崇尚自然 儒家思想 兼济天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因其文学成就和独立人格,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田园诗歌,被后代许多的诗人继承和发扬,他的隐逸生活,更成为后人所心神向往的理想之路。在陶渊明的思想中,他的主要矛盾集中于儒道两家,在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仕”之间徘徊纠结。儒家的“出仕”思想让陶渊明有了“救济苍生”的觉悟和“猛志”,指导他选择了最初的人生目标。但现实、信仰和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让陶渊明逐渐明白了儒家的“入世”不但不能“兼济天下”,反而让自身痛苦不已,于是逐渐转向道家的“出仕”,想从道家的“出仕”里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升华,更是寻求一种人文的生存和思维状态。但是,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儒家的“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及讲求世俗关怀和情感都让陶渊明始终都无法释怀心里的“大志”。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时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他生活在晋宋交替之时,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虽然他出身官僚世家,但陶家日渐衰败,最终沦为庶族。他自己在《自祭文》里也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29岁,陶渊明进入仕途,初任江州祭酒,但没做多久,就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36岁,他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因恒玄阴谋篡权,倍感失望,便乘母亲辞世的机会,丁忧归家赋闲。39岁,他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官场险恶,41岁他辞职归家。不久,他又因亲友劝说,出任彭泽县令,只做了80余天,因“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印去职’” (《晋书·陶潜传》)。从此,陶渊明再不入仕途,潜心归隐田园,躬耕山野,直至62岁贫病交迫中辞世。 二、“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迎难而上,要以“入世”的姿态和勇气,积极介入世俗生活,“达则兼济天下”,用自身的才华改变和造福社会。正是由于深受这样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入仕、教育子女以及其后的归隐生活中,始终都以儒家正统之准则,要求自己和子女。 1、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自幼聪颖,苦读诗书,爱好六经,尤其敬仰孔子,深受儒家“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及“重人伦、重纲常”的影响,心中常有“大济苍生”的宏伟梦想。《杂诗》中:“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