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805
发掘丑中之美—论《恶之花》中丑的意象和审美特征
[摘 要]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19 世纪的一本诗集《恶之花》以其极恶极丑震撼世人,《恶之花》描写范围宽泛,由社会之恶、自然之恶、人性之恶和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诗人认为,诗表现的应是更为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诗人的职责就是要努力透过现象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而要发掘美就离不开丑恶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对恶的分析解剖。基于这种“发掘恶中之美”的追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成功地实现了由“恶”向“美”的转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即“丑之美”。[关键词] 波德莱尔;《恶之花》;化丑为美;通感理论;象征主义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对象 ,并在他的传世之作《恶之花》中发出宣言 :“我要让丑恶阴暗的世界 ,开放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我要使艺术的神秘之笔 ,发挥它点石成金的艺术功能。”波德莱尔以“恶”入诗的原因 “从恶中挖掘美”是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是他以恶入诗的 原因之一。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被尊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实践直接影响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学创作。《恶之花》英文译作Flowers of Evil。mal一词兼有恶、丑、痛、病、苦、罪等多义,中文里没有同等对应的词,译为“恶”,比英译Evil更乏张力。其实,mal这个词还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在对象的性质上是mal,在主体的感受上即是Spleen(忧郁)。《恶之花》的出现,宣布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诞生。 一、“化丑为美”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文化相比,《恶之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恶无所不在”。《恶之花》(1857)共157首诗,诗集像一部交响乐,主线清晰,结构完美,除了最后面的“增补诗”,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也是核心部分,表现诗人为医治忧郁的创伤,先求助于诗,后求助于爱,但种种尝试都是徒然;第二部分“巴黎风光”展示了大城市各种不堪入目的场景,诗人投身到苦难的人群;在第三部分“酒”中,他创造了“人工天堂”的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