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607
解读《围城》中的女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围城》中几位女性主角取名用典的隐含意义入手,对女性知识分子的爱情心理和社会定位作出分析,揭示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尴尬处境,再现了她们迫于现实又无力摆脱沦为父权宗法制度牺牲品的命运。 [关键词]:女性 取名用典 爱情心理 社会定位《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自《围城》1947年在《文艺复兴》期刊上连载面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世人根据各自的思想立场和人生体验解读文本,或“捧”或“杀”,而赞誉之辞大体雷同,批评之声也时有所闻。归纳起来,前人袭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模式的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看,文本中大量的隐喻、讽刺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至于钱中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