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894
论《聊斋》中的孤愤之情[摘 要] 本文旨从孤愤之成因、表现、升华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孤寂和悲愤的心境。通过《聊斋》可以看出作者仕途的不如意,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是作者孤寂之所在;抨击政治的黑暗,揭露科学制度的弊端,抨击社会风气的颓废是作者悲愤之所在。在作品中描绘理想的太平世界和理想的爱情世界实为作者孤愤之升华。[关键词] 孤愤 抑郁 成因 表现 升华 记得小时侯看过一部电影,题目叫《画皮》,那长着长长牙齿的恶鬼拿着笔在人皮上描画的样子在脑海中印象极深,如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只记得当时看得心惊肉跳,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上中学后才知道是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小说写的尽是一些鬼狐花妖的故事。蒲松龄怎么能把这些鬼怪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呢?细读《聊斋志异》不难发现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心境,即“孤愤”之情,这在许多篇章中都得到体现,他通过幽明仙境的因果报应发泄了自己的“孤愤”之情。 一、孤愤之成因蒲松龄出身于山东淄博的一个“书香”家庭,但一生贫困,其父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少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已较为困苦,全家仅有“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过着“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穷困潦倒的生活,有一段时期,贫困的生活使他不得不在毕家坐馆,靠教书度日,同时,他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