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383
茅盾《子夜》的结构艺术 [摘要] 茅盾的《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个作品通过吴荪甫这个悲剧形象的塑造,有力地驳斥了“托派”的反动言论,形象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摧残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者独具匠心地构思和结构情节,三十年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严谨的艺术结构相结合,使整个作品不落俗套,显示了茅盾在组织结构情节方面巨大的艺术功力。[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民族资本家 吴荪甫 买办资本家 赵伯韬 “ 托洛茨基”派 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 悲剧 矛盾冲突 线索 结构艺术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伟大的奠基人之一,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一九三零年从日本回国,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创作于1931年10月——1932年12月),瞿秋白曾经评价:“《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长篇”。可见《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左联时期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茅盾站在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作了一系列形象的描绘,不愧为是“三十年代的画家”。比如《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春蚕》里的老通宝农民的悲剧、《林家铺子》里林老板的悲剧等,都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社会现状。国内形式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趋于低潮,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另一方面,更加露骨地投靠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