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219
试论李白李贺诗歌中的“月”意象浅谈[摘要]李白、李贺这两位名垂千古的浪漫主义诗人,因时代、出身、个性和遭遇的不同,其诗歌意象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征,而正是这一个个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就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千百年来的文学创作也正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似、相异才显得多姿多彩,迸发出不息的活力。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喜欢李白李贺诗歌的读者在阅读是提供一点帮助,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们的作品内容,把握他们的情感基调及不同的审美内涵。[关键词]李白 李贺 诗歌 月 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在诗歌艺术成就上注重于发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而袁行霈先生认为讲求境界固然能揭示诗歌艺术的精髓,也便于把握,但仅言境界仍过于笼统,于是他在进一步深入探寻中找到了“意象”。
一、李白诗歌中的月亮 唐代大诗人李白作为写月的大师,其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意象就出现了336次。本文着重从月亮作为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和所含的象征意义来分析。李白在描写月色时总是和水相伴而生,月或倒映在湖中或伴随着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悬飞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月影映入江水中,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用“飞镜”“海楼”形容月影和彩云,生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