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645
陈奂生与阿Q“精神胜利法”之比较[摘要]“精神胜利法”是阿Q和陈奂生两大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其相同内涵都是通过自我安慰以求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但由于所处阶级地位的不同,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即物质需求相对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其需要属于对中高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追求和渴盼。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精神上虚幻的胜利,其需要层次仅停留于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渴望。[关键词]精神胜利法 时代特征 精神生活 当代作家高晓声创作的《陈奂生上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一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他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周鉴铭在《新时期文学》中指出:“在陈奂生的身上,仍游荡着阿Q的幽灵。”那么,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相同内涵是什么?有何本质之差别?原因何在? 一、陈奂生与阿Q“胜利精神法” 的相同内涵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意味的现实主义艺术杰作。……阿Q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阿Q作为一个文学典型,作为文学画廊中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最本质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何为“精神胜利法”?且看作品中的一段描述: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