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180
曹禺前期剧作的两性观 [摘要]曹禺前期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历来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对《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四部作品中男性女性比较,得出曹禺不同的两性观。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生命”的回归充满赞美,对女性在男性文明中的斗争和挣扎抱以深切的同情。再通过曹禺幼年丧母及父亲对他疼爱与专横相矛盾的行为对他幼小心灵的影响以及在他思想深处所留下的烙印,说明曹禺为何形成如此截然相反的两性观。[关键词]男性 女性 文明 “原始生命” 回归 高尔基指出“文学是人学”。的确,作为人的特殊的精神产物——文学,自从诞生以来就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思考。人类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由男性、女性两大群体组成。对人的关怀,对人的思考,不可避免的要牵扯到这男女两极。由此而带来了种种问题,弄清作家对人之命运的把握,对两性的态度,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而曹禺作为戏剧大家始终把写人放在第一位,从人物内心深处发出的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等心理变化形成内在冲突,从而表露人物的内心面貌,形成作者独特的男女两性观。 一 曹禺的四部力作可说是“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因为其中的男性大多都是不完整的,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说:“西方的成人认为,理想的女孩应具备的品德是温和、可爱、迷人,而理想的男孩应具备的品格是健壮、大胆、顽强、毫无疑问,东方的成年人也是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