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7051
论陶渊明田园诗自我形象及“自然”的艺术特色
【摘要】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他的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自我形象 艺术特色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 在反复出仕和归隐时期,尤其是归田后二十年,陶渊明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田园诗,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不仅吟诵了他的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怀世事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苦闷和激愤。陶渊明早期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2008、11、18、新浪博客) ]其中以作于陶渊明由彭泽令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义熙二年406年)的《归园田居》五首最为著名,而第一首更充分地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和赞美。无论是简朴的宅园、宁静的村庄,还是充裕的时间,都使诗人感到无比的欣慰、耳目一新。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就像是阔别多年的老友,似乎都张开了双臂欢迎他;而狗吠、鸡鸣则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窒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豆南山下”一首,更是直接描写了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感受。此时的陶渊明还没有尝到“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滋味,又加上刚刚脱离官场,所以四周的一切让他感到新鲜可爱,特别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精细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他和地道农民的不同。因为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农民,决不会有这么浓厚的雅兴,而这一点,也写出了他和后世许多隐士的重要区别。但是应当看到的是,陶渊明的这类田园诗,之所以把农村描绘得如此可爱,是因为他刚刚脱离官场,“乍释重负”所致。因为此时的诗人还生活在一种“有酒盈樽”的生活环境中,还没有体会到稼穑之艰难,归隐之艰辛,所以陶渊明是按照自己的主观之意,把客观的田园风光搬入诗中,创造一幅幅宁静优美的农家图。可以这样说,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无不经过诗人主观审美的过滤,无不常渗透着诗人的理想之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这一时期写的某些田园诗,有着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2008、11、18、新浪博客)]现实的严酷很快就击碎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理想化的憧憬。义熙四年(408年),他家遭了火灾,从此,他的生活日渐穷困。陶渊明此时的田园诗较之初归时期,显然更接近了现实生活:“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尽管此时他已尝到了躬耕的艰辛,但他并不后悔,仍写下了“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诗句。义熙十三年(417年)自秋至冬,作《饮酒》诗二十首,多方地抒写自己的感触与情怀,表达了他归隐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