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描写 【摘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国的忠臣,正是有了这样的忠臣才使蜀国得以建立,并出现后来比较强盛的国家局面。他在军事,政治上也有卓越的才能,在他的指挥领导下取得多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蜀国基业,为三分天下政治格局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诸葛亮也是个足智多谋、头脑灵活的发明家,为推动战事进展,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能严守军事机密,知人善任等时机,崇高的个人魅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的典范,既是当时的“可安天下”者,更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聪明、智慧、胆识、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敏锐、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场词,在简单的几句话中就会瞬间把读者带到那远久的烽火年代,从一开始就会让人感觉这本书里渗透着这股豪气冲天的气势,一下子让人浮想联翩。 《三国演义》这一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著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这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在我的眼前时而会展现一幕幕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杀斗场面,故事中的人物都充满了色彩鲜明的个性魅力;人物间智慧的碰撞,勇气的较量,实在精彩无比。 《三国演义》一书所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在我们耳熟能知。书中刻画了多个人物形象,最具有典型形象的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其中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诸葛亮,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的典范,更是无数后人修养方面的榜样,品质范畴的楷模。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谥号忠武候。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山中隐居待时。《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退敌》等诸多故事,无疑透露出传奇般的才华,他为蜀国的巩固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看,他手拿一柄雪白鹅毛扇,气度非凡。不仅集智慧与胆识于一身,足智多谋,还可以看到他人性中耀着夺目的光辉。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仅凭着军中三千人马,就烧得曹操大败而归;接着火烧新野,一把大火,继续就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东风,这最后一把火将曹操百万雄师烧得山倒一般。上面说的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的热闹,诸葛亮也就是靠了这三把火,烧出了气势,也烧出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对他的普遍尊重。 刘备临终后慨然托孤于诸葛亮,遗诏训诫于太子刘禅,诸葛亮则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刘禅即位后谨遵父亲的遗命对诸葛亮极为敬重,十分信任,诸葛亮不辞劳苦,尽心竭力辅佐刘禅时刻谨记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任,《出师表》就是他孝敬先帝忠诚的有力证明。 论智慧而言,诸葛亮可谓是众多谋士之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诸葛亮在用兵时主张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诸葛亮在当时的明争暗斗的复杂社会的环境中能够比较敏锐,谨慎处事善于针对事物变化规律而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出奇制胜,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还得归功于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实践,比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这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进行透砌的分析。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是因为他了解到司马懿本身生平谨慎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移兵之计,解除了危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在更多章节中,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形象出现,如诸葛亮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极富神话传奇色彩。再后来,各种战役中,都能体现出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和才华。《草船借箭》的故事中,他不惜悍然立下军令状来表必胜的决心,足见其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又如让人称快的《赤壁之战》中,他以使者的身份出使东吴长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再如诸葛亮在年迈之时还六出祁山,指挥了很多场令人赞不绝口的战役,靠的是他那层出不穷的智慧。在临终坦然指挥撤军井井而有条不紊,就连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通过把众多谋士和诸葛亮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诸葛亮那出神入化般的军事谋略和非同寻常的聪明才智。 诸葛亮通体光明,清廉谦退,不贪财、不求奢,毫无自私之利之心。诸葛亮临终前曾上表后主刘禅,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赠赏赐,不使自己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心迹。他最终将自己铸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度道德品质的人”。对于他身后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后埋葬丘陇必巨,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由此观之诸葛亮对丧葬制度颇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总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国的忠臣,正是有了这样的忠臣才使蜀国得以建立,并出现后来比较强盛的国家局面。他在军事,政治上也有卓越的才能,在他的指挥领导下取得多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蜀国基业,为三分天下政治格局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诸葛亮也是个足智多谋、头脑灵活的发明家,他创造了许多如木牛流马、连发弩等新的发明,为推动战事进展,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能严守军事机密,知人善任等时机,崇高的个人魅力,既是当时的“可安天下”者,更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