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有着极深的渊源,这首先表瑞在作者张爱玲与曹雪芹在出身与人生经历上的相似处。其次,张爱玲小说文本身身也很多方面对《红楼梦》有很大程度的继承。无论是小说中浓重的悲剧色彩,还是人物语言、描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小说意象的选取,都能显示出曹雪芹对张爱玲的影响。 关键字:《红楼梦》;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熟悉《红楼梦》的人读张爱玲小说,在很多地方一定都会有种似曾想识的感觉,都有很显著的《红楼梦》的影子。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渊源之深边张爱玲自己都毫不讳言,张爱玲曾说:“《红楼梦》是她一切的源头”。《红楼梦》成不了张爱玲,而张爱玲回报《红楼梦》的,则是也的“红楼梦魔”。张爱玲说她自己做考据,唯一的资格是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而张爱玲与《红楼梦》之关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最吸引我的应属她笔下的小说,所以我今天想从张爱玲小说思想角度浅谈一下《红楼梦》对其的影响。 一、《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的关系。 (一)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用《红楼梦》笔法进行过模仿性创作。她在中学时写了一篇五回的《摩登红楼梦》。张爱玲每隔几年就要读一读《红楼梦》,对《红楼梦》各种版本,她一看即知。她对《红楼梦》进行过10年深入研究,写出了极具特色的《红楼梦魇》。改写达二十多年为了省抄工,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 就从头重抄一遍。当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所以多本内容新旧不一,不能因某回某处年代早晚判断各本的早晚。这是她的《红楼梦魇》关于版本的一个重要观点。另外她认为《红楼梦》的传抄,仅限于亲友圈内。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那个时代并没有专门的发表园地,加之曹雪芹的落魄处境,根本不可能付梓的,这就有力地抨击了集体创作说。 她认为《红楼梦》是未完成的,高鄂的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她认为《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户晓,与圣经在西方一样普及,因此影响了小说的主流与阅读趣味。 (二)从作家自身来说,张爱玲原本就与曹雪芹在出生和人生经历方面有几相似这处。张爱玲与曹雪芹同为显赫权臣之后,有过乌衣非王谢的身世之悲。张爱玲虽然没有经历过曹雪芹的大起大落,但她也是饱尝了人间冷暖、世事苦乐。家庭的生活是寒冷的悲哀,婚姻生活对爱玲来说也是十分不幸的。她像一只凄美的蝴蝶孤独地走完了悲凉、哀婉的一生。张爱玲是竭力追求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她自己不幸的婚姻就是她这种追求的最好例证。她选择了家道崩沮带来的身世之悲,不仅把它渲泻在自己的作品里,而且让这种感觉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她一生两次悲哀的婚姻和大半生孤单凄清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感人的作品。 二、《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 (一)心理描写的影响。《红楼梦》中心理描写近200处,几乎遍布每一回。心理描写的方式不仅仅限于直接描写,还有间接描写(转述、写景展示人物心理、通过写梦写心理,呈现出“红梅白兰,摇曳多姿”的动人景象。第四十四回中:“凤姐正自愧昨日酒吃多了,不念素日之情浮躁起来,为听了旁人的话无故给平儿没脸”。凤姐当时的心情不会是这么简单的几十个字。但这样一写,就比较符合凤姐那种飞扬跋扈,不可能有很细腻的心理,因此令人信服。我们仔细揣摩第二十七回中黛玉的《花吟》后,就能深切体会她在贾府中遭遇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及悲凄、自怜、孤苦之心思。还有第一零八回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本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久经剥落……此处明写景,暗写情,情景交融,把大观园的破败和人物的心理有机的该一起来,凡此不胜枚举。 张爱玲的小说在心理刻画上可谓深得曹氏三昧。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颇见功力,实在是深得曹氏真传。她的“行文运用如出自 ‘红楼’一家。”在心理描写中她通常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她并没采用冗长的独白或繁琐的解剖。季泽、长安、童世舫都是通过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来反映其心理进展的。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继承了《红楼梦》的许多手法。 《花凋》被评论家喻为张氏的《葬花吟》,仅题目透露出的意象感染力,就使人一下子想起了黛玉葬花般的凄婉,悲凉之境,实在是张爱玲稔熟贾氏这一写作技巧的得意之作。川嫦不但性格与林黛玉惊人的相似,得的病也是林黛玉式的娇喘——肺病,她是美丽的,“满脸颤抖的魂”,这样的故事里,景物描写骨子溢出的也是一种悲凉之气,是一种意象美的升华。是属于深谙曹氏手指的张爱玲才会汩汩地流出的哀婉华章。 (三)受到〈〈红楼梦〉〉影响的语言特色。张爱玲的文风含蓄简洁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必然产物,这一点在她的散文里自己也提及过。在《红楼梦魇》自序中她说:“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根的散文最记得这句,‘简短是隽语的灵魂,’不过认为不限隽语,所以一个字看得有斗大,能省一个也是好的。” 这可能是张氏语言简洁的心理独白吧。张氏的小说尤其是中短篇语言是极其简洁精练的。她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红楼梦》中人物进行了幽默诙谐的处理,似模仿,却透出了创作的灵气。难怪连父亲张廷这样的遗少竟会亲自写回目。在语言上,也是活脱脱的《红楼梦》语言。贾珍带信来说尤二姐请下律师要控告贾涟诱奸遗弃,因为他“新得了个前程,官声要紧”。袭人叫宝玉到宝钗处辞行,宝玉推说:“姨妈近来老不给人好脸子看。”有了这种根基,张爱玲日后的小说创作充溢出令人叫绝的曹氏风范就不难理解了。 三、《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审美观的影响。 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不完整的,她深受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对残缺式美的追求是自觉的。她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写道:“极端病态及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平常还是有分寸的。在对世俗饮食男女生活细节的精雕细琢上,张爱玲显示了与《红楼梦》的直接继承关系。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她认为《红楼梦》从花酒生活中看普遍人的情感。她喜爱描写男女之间种种“不明不白萎琐、难堪和失面子”的小事情,高等精制的调情,象《倾城之恋》;低等的姘居,如《连环套》;死寂的婚姻如《等》,以及现代时空下,市井小民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她的小说极具世情味,有“写儿女情态具备”、“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特点。她在《烬余录》中写道:人性一旦“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所以她认定“饮食男女”是人生“素朴的底子”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常常自称自己是俗人,所以她要“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在这里,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经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的目的一条必由之路。她在《公寓生活纪趣》一文里写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对世俗生活细节的精雕细琢须是她对短暂人生炽热的热恋。 在世事纷纭,炮火连天的乱世之中,她拒绝了英雄,选择了“小人物”世俗琐碎的生活,把时代的悲剧性渗透到了“小人物”的骨子里,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苍凉之气。 然而这种对于饮食男女生活细节的铺陈,难免会导致细节的繁琐和结构的松散。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张爱玲和曹雪芹身世和命运的相似性,加之张爱玲对《红楼梦》非常痴迷,并且在创作上有着相似的追求, 从而导致在题材选择上,张氏把目光始终锁定在曹氏钟情的饮食男女一类的琐事上;在写作技巧上,张氏的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方面都是深得曹氏三昧的;在审美风格上,曹氏对张爱玲悲剧化的审美风格的影响是深远的,张氏的苍凉格调可以说是曹雪芹的继续和深化。从这些方面来说,《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红楼梦》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内核,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与她从《红楼梦》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可以说《红楼梦》成就了张爱玲,而张爱玲也将《红楼梦》用自己的文字待续了下去。《红楼梦》的精魂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之中要,而这些源于张爱玲毕生对《红楼梦》的钟爱。“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魔名。”这是张爱玲在《红楼梦魔》的自序中最后一句话,对张爱玲来说,梦魔并不是一种噩梦,而是和中疯狂,一种痴迷,一种执着。我想这一句话足矣说明《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