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正传》 [摘 要]《阿Q正传》是鲁迅现先生“五四“以来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的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阿Q精神的产生并不是单一的,表现在当时社会的诸方面,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关键词]作品评析 作品和革命 精神胜利法 社会环境 社会影响 一、作品评析 我觉得,就目前来说,我们文学评论界对鲁迅的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我们说到啊Q,就会想到他的精神胜利法。谈到精神胜利法,我们就会想到民族劣根性,这精神胜利法似乎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我们谈到孔乙己,就会想到他的自命清高,想到科举制度,我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认为他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然而我们却很少从作品的另一个方面、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些东西。的确,阿Q的身上集中的展示了精神胜利法。但是作为一个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值得让人同情的,我们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有新的认识、新的定位。 二、作品和革命的联系 鲁迅有很深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我们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过去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作品与革命联系起来,与时代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却很少联系作家心理特点,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单一性。的确,阿Q有着革命的要求,这种革命性是自发自觉地,从他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蕴藏在农民身上的那种强烈的革命愿望。从阿Q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辛亥革命存在的缺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唤醒像阿Q这样的民众来参加革命。但是,对阿Q来说,革命其实是与精神胜利法一样,是阿Q获得自我精神满足的一种方法。没有革命,阿Q恐怕一直要精神胜利下去。鲁迅就多次说过,尚不革命,我的阿Q也不革命,既然革命了,我的阿Q自然也要革命。 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他盲目自尊、夸耀过去,幻想未来,低能护短,自我安慰,始终不能清醒的面对残酷的现实,不能正视自己的耻辱和仇恨。他受到了强者的打骂和侮辱之后,转眼之间就忘记得干干净净。他无力抗击强者,就去欺辱比他弱小的人,以求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解脱。在《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中集中体现出阿Q这一性格,从诸多方面得到表现。 第一,自尊自大。阿Q在未庄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就连她先前的“行状”也渺茫。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与人口角时候间或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阿Q是个极其卑微的人物,而未庄的人全不在他眼里,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不表示推崇他想:我的儿子将来会比你阔的多啦!一个连老婆也没有的短工居然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儿子,而且比未庄的两位“文童”还阔得多,这是多么逗人发笑。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还说:“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 第二,自欺欺人。阿Q与人打架,阿Q在形式上被打败了,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在赌钱赢得一堆洋钱被抢而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变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仿佛是自己打了另一个一般,怒气全消,便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 第三,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除,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被人碰了几下头,他还是那么想得开。 第四,欺软怕硬。阿Q的欺软怕硬主要体现在他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看不起,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在菜园偷萝卜时被发现,还诡辩:“这是你的?你能叫的他答应你么?你……”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一看见便上去打。而对于赵太爷,他只有被挨打的份,当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 阿Q的麻木健忘也是惊人的,即使刚被打完,他立刻忘记被打,而且很快便飘飘然起来,他是永远都得意。 四、社会环境 阿Q的生活经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特征独特的性格,造就了阿Q精神胜利法。我们从文中不难发现,阿Q所遭受的痛苦是巨大的,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没有妻室,自然难免要幻想女人,幻想女人,就难免要对邹七嫂动手动脚。阿Q期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社会不容许,现实条件不容许。他处处受气,处处遭人白眼,他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一切,他只能通过欺负比他更弱小的人来发泄他对社会社会的愤怒。当他失败后,只能通过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我们读作品,觉得阿Q 滑稽可笑,其实在这滑稽可笑之中,包含着许多心酸的泪。可以这么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心灵抚慰剂。除了这,别无他法。阿Q所以要革命,就是想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受欺侮的状况。虽然他对革命的认识是错误的,他是从他自己的需要来设计革命,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革命要求,也才见出阿Q的农民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作者通过阿Q并不是要展示我们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也不是作品主要揭示的问题,而是通过它的精神胜利法,更多的揭示阿Q的的悲剧人生。悲剧性是作品的主旨所在,是作品的原始意义。 五、社会影响 作者的高明之处不是写出了精神胜利法,而是为我们写出了生活在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作品的深刻之处通过阿Q这样一个人的悲剧性的命运的揭示,使人们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唤醒人们来关注他们的命运。鲁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他的深刻来自于他的冷峻。他对社会人生不是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他总是从一个真实的层面上来展示他作品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在日常的生活层面上来展示他们的命运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