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浅谈 [摘要] 随着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运用在课堂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从语文学科角度,谈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及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
一、引言 随着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配置了多媒体设备。随着这些设备的配置及使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教师运用在课堂上。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经历了多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体验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以往,学校的设备配备有限,教师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得不多靠死记硬背来学习。随着所在学校教学设施的配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变的多样。从教师的讲,到媒体的辅助,到教师的导,到学生自主的探究。每一种模式都凝结着教师的汗水,都凝结着教师的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不断摸索语文教学的模式,不断的尝试。在硬件设施可以保证的前提下,笔者不断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上,使得课堂可以多样化,可以多感官化,使得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各个层次培训的开展,加之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误区。 唯媒体至上 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对于许多教师来讲是个新鲜的事物。作为管理层次的领导也急于将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从而体现设备的价值。在公开课上要求必须有多媒体课件等等一系列的教学规定。一段时间下来,课堂的模式从满堂灌转化为电灌。对于熟练技术的教师来讲,备课是省劲了,可对于老一点的教师,备课反而变的很吃力。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的作用,搜集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看起来一堂课特别红火,可实质上到底课堂效率如何,则不敢苟同。曾有位教师这样讲道,他为了能让课堂更丰富,就下载了很多视频,并准备了很多资料。每堂课的内容都很丰富,大多都使用了多媒体。可后来,学生反映这样的效果并不好,要求不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笔者与多位教师进行研讨,对该情况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把媒体放在了教学目标之上,唯媒体至上了。在教学过程中,把主次颠倒了。完成教学目标是主要的,是首要的,而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在这里,这位教师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从这位教师的亲身经历,我们不难看到,在一线教师中,存在着唯媒体至上的误区。为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为展现媒体而教学的错误,是教师们应该认识到的。 唯课件至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唯课件至上的误区也变得常见。曾有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有课件。在笔者参加培训的研讨课上,众多老师都反映教学中的课件都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似乎在教师们看来,课件就应该是一节课的,就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哪怕是段落大意。殊不知,课件仅仅是用来辅助我们教学的。课件的使用,是因为存在难点,存在不易理解的地方,我们使用课件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整堂课的课件呈现在大屏幕上,使得学生视觉疲惫,学习的效果反倒差了。更何况,有些内容确实是不适宜用课件来展示的。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一些生字的学习。对于初中生,在大屏幕上展示生字,学生们可以明白该字的笔画顺序。可如果是小学生,生字的学习,就应该在黑板上将笔画按顺序一笔一笔的写出来。课堂上节节都使用课件,从教学重难点到作业布置都采用课件形式。这样的课件灌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其实,对于很多一线教师,制作课件使用课件的知识相对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自己做了几张幻灯片,幻灯片上有段落大意、有中心思想,教师们不再用板书了。也就是说,他们的课件过多的板书从黑板搬到大屏幕上而已。真正的到底课件应该是如何制作的,是什么样一个制作流程,应该注意些什么,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这些理论方面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都太缺乏了。这方面的培训应该在教师中得到加强。 唯技术至上 在课件的制作上,学校不乏一些有技术的教师。有些教师觉得一些课件在技术做的确实不错,于是,就想自己的课件中也融入很多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课件常是用幻灯片来呈现的。在幻灯片的制作中,有很多的切换效果,还有一些自定义动画。有些教师很喜欢这些,觉得课件也该是这样的花哨的。于是,在课件中使用了很多切换,更是使用了很多声音。有激光打字的声音,有打字机的声音,还有鼓掌的声音。一节课下来,可真是什么声音也有。然而,这样的课对学生掌握知识是有利的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课件的使用上,过多的体现技术。忽略了课件真正地作用。但是,就是因为要使用课件,使得对于一些培训的本意发生了很大变化。暑假里,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一开始主讲教师提到教育技术,而在培训的过程中,以及培训的结果,大家都在强调以技术为重了。在学习技术方面知识时,大家学的津津有味。而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大家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那么看重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与我们长时间的唯技术至上的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整合的建议 鉴于以上存在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 1、理解整合的理念 不是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就是整合。要明白和理解整合的真正涵义。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是融合,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引自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讲稿]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元素,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也可以参与到教学的各种模式中,成为小组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可以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整合,不是单独的拿来一用,而是将其有机的融为一体。比如,在给学生讲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笔者借用了一位教师参赛的课件《海子》,在该课件中涵盖了海子的生平,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词配乐,还有对这篇文章的讲解。作为参赛的课件,该课件涉及内容颇多,但对于笔者来讲,主要的是想利用配乐朗诵,在这里笔者就从课件中汲取了这部分,重新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整合在一起,制作了新的课件。这样是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自己的课件融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时,非常流畅,也易于掌控。当然,整合,不单纯指课件与教学设计的整合;而是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贯穿于教学中。 2、适当选取整合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整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当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宜采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语言的晦涩难懂,意境的纷繁复杂,让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像这样的内容,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形,以帮助学生去读懂诗词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古诗《朝辞白帝城》,其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该诗词写的是长江三峡,可是从诗的内容上看不出来,学生更无法想象那种意境。笔者就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们看三峡两边的地势,以及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当年作者是在什么位置,以致于有这样的感想。通过视频及图片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诗的内容以及诗的深刻含义。 3、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以何种方式整合,但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要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的。很多教师在使用课件,在制作课件,然而从他们的课件上却无法读懂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听过的很多的课上,课件中都会有一张或多张出现一些会动的小动物或小花草,而这些在教学中又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或完成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还有,有的作者的写作背景以文字内容占满了大屏幕,这样的技术呈现,又体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恰当的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如果使用不恰当,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线教师不仅应该学习信息技术,更应该懂得如何将其与课程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4、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