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409
略谈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摘要]本文阐述了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方法。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古籍保护,有利于古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并为教育和科研服务。古籍数字化工作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思考。[关键词]古籍 数字化 图书馆
传统的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和古人所著的线装书。这些图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我国各图书馆和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日益兴盛,古籍数字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重视。 中国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出现“数字化”的概念,一般称为“计算机化”或“电子化”。在21世纪初,出现了古籍数字化的概念,2000年李运富在《谈古籍电子版的保真原则和整理原则》一文中提出了“古籍电子化”的概念,“所谓古籍电子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历来以抄写本,刻铸本,雕版、活字版、套版及铅字印刷等方式所呈现的古代文献,转化为电子媒体形式”。在后来的时间,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不断被完善更新,但无论怎样,都要符合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性质。 一、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首先,必须实现文本的数字化,只有实现汉字由图形向编码转变,最终才能实现对汉字的编辑、修改,对文本的深度加工才有可能进行,这绝非是简单的电子扫描,需要数字图形技术的支持,也就是常说的O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