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2080
浅谈激励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摘 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理论,有效地教学。激励理论是基本的方法之一,同时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的方式要灵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激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教育教学管理;灵活运用
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要求学会关注学生的学,那么了解激励、学会激励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过程。在这个概念中包含三个要素:激励的对象(激励客体)、激励者(激励主体)和激励中介(需要和方法),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激励过程得以实现和产生作用。激励的范围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上下级之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形,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也需要激励。从教师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的需要或动机出发,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和鼓励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是创造性的过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行为产生的内因,每个人虽然具有这一类事物的共性,但首先他是以个性存在的,个体存在的差异是很大的。如个人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激励信息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对激励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就较高,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反之,亦然。个体的态度、情绪、性格等的不同也是我们运用不同激励理论的基本前提,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因材施教”。如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可以主要采取强化的方式,对于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主要可运用成就动机的方式,对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又有上进心的学生可多按需要理论的要求去激励,对于想行动却又担心达不到结果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期望激励…… 二、环境因素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也不例外,而且人所处的环境会更复杂多样。人的意识和行为都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任务的多少和难易程度等,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因素,而不能只从学生自己的情况出发,才能有效地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激励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十分渴求获得某种事物并给予及时的满足时,则该事物在人的心理上会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掌握好运用激励措施的时机,会使激励功效明显增强,要依据多种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激励时机。如当一个学生取得从未取得的好成绩时,教师要尽早给予鼓励和表扬(正强化),口头的或者物质的、私下的或者公开的,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不要等到学生的兴奋时间过了,那样不及时,激励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当一个学生在经过几次努力后,进步并不明显想打退堂鼓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对于其想成功的动机进行强化,鼓励和支持他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和他一起寻找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改进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等,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说在等他失败几次之后才激励,这样很难再激起学生的成就动机,因为它会慢慢地淡化,甚至消失,没有了成就动机,就很难鼓励了。 四、激励频率 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并非成正比的关系,如果激励的频率不恰当,多了反而会起副作用。如果学习任务的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师采用高频率的激励,则会使学生压力大,甚至会厌烦或害怕老师的激励;如果被激励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对于某个科目比较有兴趣,而教师为了他能更好,就不断地鼓励,同样会影响激励的效果。 五、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主要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一般来说激励程度与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成正比,但也不绝对。如果任务目标较易实现,却采取了较强的激励,那么对于以后积极性的调动则会产生阻力,加大激励者的激励难度;反之,如果任务目标较难,给予的激励程度较弱,很显然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对下一步的激励同样会产生阻力。 六、激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