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425
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和科学学习心理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后,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并最大限度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部门一直在不断总结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国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新方案。而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感受最大的是:作为老师,在日常工作时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外,一定要研究学生心理,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因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学生如何去学和教师如何去教等问题,它提供了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一、应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习动机 有动机才会有行动。影响学生是否热爱学习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机,这也是学校在实施教育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强调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情感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在教育心理学里面,它认为学习动机在心理学上可划分为4类,分别是: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如学生对知识自发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为了得到学校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努力学习。 学生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促使下会自发地、持续地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于学习,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和响应。他们清楚了解学习的目的,他们对于知识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面对问题是会有勇于接受挑战的胆量。外部动机实际上是由家长、老师、亲友等外围人员人为地施加造成的。学生在来自外围的诱因下才会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但在这种动机之下的学生,他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因此,相对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所产生的效应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是不可能使学习者持之以恒地保有学习的热情。 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因为期望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证明自我能力、提高自我地位的心理动机。这类型的学生很重视学习所带来的价值体现,如荣誉感。社会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如为了老师高兴或不辜负家长的期望等。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有关机构曾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所引致的学习效果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假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相应较高,这类学生往往既有着远大目标,也有着贴近的具体目标,主要这两种目标结合得适当,学习成绩也较好;但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贴近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远大的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关联,也就是说是脱节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客观因素方面,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大多情况下,儿童的学习动机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而学校教育才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在主观影响上来说,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形成以及智力水平的发展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不过,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因为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压力,它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紧张、焦躁的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反而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3、学校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应用。如果忽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应用,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时缺乏积极,就会感到强迫感或挫折感,对学习失去热情,从而难以完成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无法得以保证。而如果重视学习动机的应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能在学生学习的内部、外部、成就和社会动机上给予适时的引导,给学生客观的评价,并给予表扬或鼓励,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收获自信,就会激发起学生要将学习继续进行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得以提高。 4、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成活跃的活动状态,从而来起到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而除了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之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创设一些辅助条件来进行。 二、应用教育心理学分析科学学习心理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育工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和干预。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进行教育 科学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科学课的学习包括许多课外活动和实验,并且这些实验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的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进行的分组实验,还有各种课内、课外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期待。通过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了解,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求知上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将学生的这一心理转化为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活动内容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成功后更会产生成就感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让优秀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同学之间的交流永远比老师的帮助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