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615
推进教育公平 奏响教育“和谐之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面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幅度向前推进的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那么如何唱响“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率先奏响其应有的“和谐之音”。 一、教育和谐在和谐社会 构建中的战略地位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所说的“仁”、“智”、“勇”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 “发其意志”、“导之以理” ,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 在新形式下,我们所说的和谐教育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马克思主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研究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教育应使个人劳动能力充分自由地发展,是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因此,我们所说的和谐教育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站在个体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层面上阐述和实施和谐教育。 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能够维系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社会民主化,教育与政治、文化具有互动适应性;教育能够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潜力、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主动地、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推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如何看待教育不公平,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公平,因而要实现教育公平不能仅依靠教育改革,而应当在整个社会中加大改革的力度。经过50年的努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妇女教育、农村教育等方面。为了加快教育公平的进程,建议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体现经济公平,以促进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资,不断完善教育投资分配体制;大力发展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只有经过积极的努力,教育公平的 进程才会快速发展。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信仰维护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劝人向善、催人奋进的“教化”不仅表现为对个体的影响,更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和辐射带动作用,就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就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深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打牢全民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教育和谐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和谐,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教育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