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273
浅谈教学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摘要]激励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内容重知识轻能力,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对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提出了树立能力观念、构建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和思考。[关键词] 激励制度 改革 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各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如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制度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和研究,要尽可能地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把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作为改革的重点”的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方法。在学校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建设是一项主要内容,要把学校里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因素,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实现最优组合,形成科学运行机制,发挥整体效益,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衡量学校全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激励制度,面临的是用以激励的资源十分匮乏,除了数量极少的奖金、评优评先,学校缺少用来激起教师激情的手段,但这更多是体制层面的问题,学校甚至系统内都无力改变。作为学校除了开发此类资源,更应该将有限的激励资源进行“聚焦”,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使得即使不能“四两拨千斤”,也要“拨百斤”。现实中的教学激励制度存在诸多的误区,现就几个常见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激励目标不清晰。设计激励制度,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激励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尽可能的单纯、清晰。在确定这个目标时我们容易在两个方面迷失:一是面面俱到,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制度里,兼顾政策所允许和不允许的方方面面,使得制度看起来在政策和法律上无懈可击,但恰恰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制度,使激励的目标多元化、复杂化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目标不够单纯、清晰。二是人云亦云,别的学校干什么我干什么,教师说要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丢失了激励的目标或者有目标但目标空乏,目标不具体。寻找并确定激励目标,实际是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力点”的寻找和确定,每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