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903
现代教学价值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摘 要]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传统的教学价值取向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片面夸大了教育在社会结构中对于物的价值功能,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的灵魂塑造的价值功能。现代教学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因而要求转换教师角色,改善学校管理评价体系,以实现教育使人达到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关键词]教学价值 教师角色 转换 一、教学价值的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价值就是教学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应该满足主体的哪些需要。而当价值观念参与到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中时就构成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念,即是在教学价值取向下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角色定位的不同。 在教学价值中,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包括隐性主体——社会,对教学活动起着无形作用的主体;显性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直接发生作用的主体。当价值取向趋向教师,认为教师对实现教学价值起决定作用时,则突出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和领导作用,这就导致了教学以传递知识为本位,学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当价值取向趋向社会时,则强调教育是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注重教学的功利性和效益性,从而形成了教学是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一观念。只有当价值取向趋向学生,归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所以只有社会、教师、学生这三方主体的价值取向趋同或统一,才有助于教学价值的实现,否则就不利于教学价值的实现。 二、传统教学价值取向下的教师角色弊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具有历史继承性,自古代“学而优则士”的仕途化教学取向到隋唐盛行的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都是教师讲“书”,学生背“书”,教师凭借制度力量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形象。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灌注式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一直成为教学的主旋律。长期以来,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执行者,其任务就是忠实、有效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