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365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摘要】针对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行为,从中学生身心发展,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还从逆反心理在中学生的表现提出四种疏导对策:运用“自己人效应”; 艺术感染;兴趣化解。【关键词】逆反心理 实质 成因 疏导 对策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教育心理学家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人们对待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的对应情绪和行为意向。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必须把握: 1、逆反心理不等于逆反行为。逆反心理虽然可能与一定行为相联系,但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应起来。性格内倾的人人善于克制自己,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情绪,既便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产生了逆反心理,很多情况一并未转化为外显行为;此外,逆反心理虽然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但是,若外界压力过分强大,已经形成禁令条规等明文规定,或者化为有效的社会反对势力,逆反心理也不易外显。 2、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