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382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怎样组织教学, 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关键词] 课堂提问 类型 艺术 参与 主体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知识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教学中,一般把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几种: 1. 明确性的提问。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 思考性的提问。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