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704
关于中小学教师激励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摘 要]教师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文化修养,做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从而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创造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校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不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原有的激励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建设的需要,那么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就变的尤为重要。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教师激励制度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关键词]学校管理 激励制度 农村教学 改革创新 一、激励制度的概述及特点 1、激励的重要性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理论”的概念,激励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层次分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等低级的需要层次,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那么激励制度正是教师为了要追求高层次目标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首先,我们要了解激励到底指的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激励是指激发、鼓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从而自觉的提高工作效率,向所期望的目标迈近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力的基本手段,是发挥人的创造性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