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9018
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摘要: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朗读的兴趣 指导朗读的方法 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走入了误区。为了保证阅读教学改革能健康发展,现列举三个误区,以期警示教师的朗读指导。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其作用。 有的教师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到了不恰当的位置上,似乎整个阅读教学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开课,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然后,一段一段地指导学生怎样读,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帮助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确非常重要,但它不能等同阅读教学的全部。从目标角度讲,它只是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目标,如词、句训练。从手段角度讲,它只是手段之一,是在学生把握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课文的理解。忽视阅读教学的其他任务,过分强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作用带来的直接现实是既窄化了阅读教学,又达不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目标,学生难以达到有感情地阅读,即使有时好像在拿腔拿调地读,也是和尚念经棗有口无心。 误区之二:过分看重概念。 不知从何时起,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了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总要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感情或者什么语气来读,于是乎,在课堂上出现了种种说法:用矛盾的感情读,用陶醉的感情读,用孤独寂寞的感情读,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读……,我曾经走访过部分学生,其中不乏优秀的学生,请他们谈谈用矛盾、陶醉的感情应怎么读,他们大都茫然不知所措。我想教师们这样重视让学生用什么感情、语气来读,无非是想让学生通过读来把握文章的感情,通过把握文章的感情来提高学生朗读的层次水平。我们应该往深处想一想,学生是不是只要把握了用什么感情、语气来读这些概念,就能够按照这些概念的指引去读呢?事实并非如此,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与其这样,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