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不成熟,行政色彩浓,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此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会计失真,误导投资者,损害了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主要是人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两方面来实现不当盈余管理。解决它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解决之道。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会计信息 资产重组 关联交易 非经常性损益 会计政策 一、研究背景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依然不成熟,且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企融资,为国企改革。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因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严重。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魏诗、陆正飞、单宏伟在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却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晨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国外文献:特里沃菲尔德(2005)以1993-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等激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动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正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爱普里克莱(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为荭区州委员会成员是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是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有外部股东是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卡惠伦(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利用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论。美国会计学者斯科特(sg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指“在公认会之一原则允许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经营在对一系列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会采用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国内学者观点:邹小凡,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因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下选择最有利会计政策,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最终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李古栋(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会计报告为获取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还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治游说活动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综合以上国内外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运用一定的会计程序和会计的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最大化。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多种问题,可以从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两面进行总结。用会计手段盈余管理:
(1)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包括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产推销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其它会计政策的变更等。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会计政策一经选择不得变更,而我国实际情况为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比较低,变更程序比较容易。 (2)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一是提前确定收入,即在销售完成之前,还没有完成满足销售确定条件下就记作企业收益,将后期利润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主要发生在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的情况下。对于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分为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的两种方法。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诚值准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账面价值等。延迟确认费用的方法有潜亏挂账、费用支出资本化等。 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关联交易。指在关联往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贷等。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却是从因公司剥离出来的,造成了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与改制前的公司之间大多存在的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调整业绩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2)资产重组:指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一些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质在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以垃圾换黄金,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实现利润转移。 五、解决对策: 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相互博弈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者而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人员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是盈余管理主要动因,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来起到对内部人员的监督制约,以及如何克服我国业务公司“一股独大”弊端,对遏制盈余管理部重要。 3.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加强对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教育,提高素质,使其认识到不当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 六:借鉴与运用 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给盈余管理留下了隐患,盈余管理作为现在经济环境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过度盈余管理已成毒瘤,危害以扩大到经济以外,因此必须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整理,从理论和实践面对该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杨成文,齐得义,吴涛;《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及股票市场的关系探讨》;《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2:王卫波;《新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均衡》;《财会月刊》;2006年22期 3:马丁娜;《关于企业内部冲突的制度博弈分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