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永远――谈铁凝的创作历程及其风格嬗变
海明威一生多次参加战争,其主要作品均以战争为题材,而且影响十分深远。最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在美国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些作品中,海明威通过描写主人公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和遭遇的创伤,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战争是罪恶的、残酷的,除了带来死亡和毁灭,对人类毫无意义;战争摧毁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也给人的精神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作为亲历战争的作家,海明威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迷惘——反战——支持正义战争的不断升华过程,这一升华过程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今天,海明威作品的战争主题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仍有着不可抗拒的永恒魅力,他的战争作品是世界文坛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对海明威作品所体现的战争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一
(一) 1919年,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刚刚毕业的海明威像他那一代的许多青年一样,相信了当局“神圣”、“民主”的宣传,相信这场战争是爱国主义的战争,是一场能消灭战争的战争。由于太年轻、幼稚,此时的海明威无法看清战争的实质,从未想过战争会带来流血和死亡。他曾回忆说:“我参加第一次战争时还是傻乎乎的”[1]。就这样,海明威带着青年人的幼稚与冲动,也带着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参加了一战。可是刚刚参战,他就身负重伤。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总算保全了性命。但是,从他身上取出的237块弹片足以使他满身伤疤,这种创伤不仅是肉体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感情上的。他曾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在身体、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受了很重的伤,事实上,我的伤深入骨髓,结果确实给吓坏了。”[2]整整一代人茫然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因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成功而被视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没有战争描写的战争题材小说。小说中并没有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毁灭性,而是通过描写战后一群流落巴黎的欧美青年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他们厌战、悲观、精神极度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思想状态,从侧面展示出战争对人的摧残。 二 (一) 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比较广泛地表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小说的主人公亨利,一个参加意大利军队对奥地利作战的美国人。他的任务是开救护车,护送伤员。他抱着好奇心和浪漫主义情绪参加战争,一开始他就意识到: 我知道我是不会死的。不会死于这次战争中。因为它与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但愿战争就此结束。*
和亨利一道工作的驾驶员和机械士也一样,他们认为打仗仅仅是军官们的事。他们痛恨军官,甚至希望能被打败,那样他们就都可以回家了。他们对亨利说:“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他们认为“人人都憎恨这战争”*;“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他们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而且“他们还借此发财哩!”*。那个随军牧师甚至希望军队打败仗,相信这样可以使他们放弃武力,改信基督精神。小说中的士兵也同样憎恨战争、咒骂战争,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有的为了逃避上前线,甚至自伤。一名士兵腿部受伤,为了不再上前线,故意扔掉绷带,以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又在亨利的授意下故意弄伤头部。有的人故意拼命喝酒。为了逃避战争,他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可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战争的摧残。在撤退的途中,士兵们不断地高呼“打倒军官”、“和平万岁”、“回家”。这些都反映了战争中士兵们的普遍反战情绪。 注释: [1]张亮《迷惘的一代和迷惘的人——关于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再认识》,《殷都学刊》1992年第1期,第34页。 [2]崔万胜、张蓊荟《繁荣·战争·迷惘·逃避——<太阳照常升起>论析》,《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第66——67页。 [3]朱树飏《海明威的战争观》,《外国文学》1983年第11期,第24页。 [4]刁绍华《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第35页。 [5]丁鸣放《前途茫茫,他将何往》,《外国文学欣赏》1984年第1期,转引自姜岳斌、沈建青《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第58页。 [6]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赵静男译《太阳照常升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林疑今译,1995年版。 3.程中瑞译《丧钟为谁而鸣》,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李公昭主编《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大出版社,2000年版。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