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以王安忆作家的小说观为例 一、论文的观点来源 论文的观点来源于我阅读了王安忆作家的一些作品后的启发。我阅读了王安忆作家的《69届高中生》、《作家的故事》、《黄河故道人》、《小鲍庄》和《上种红菱下种藕》等等作品后,我认为,在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小说创作与自我经验的关系、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这些方面王安忆作家有着独特的观念。王安忆作家的小说创作对现实生活既有依赖性又有超越性,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材料来构筑一个心灵和精神世界,它是以自我经验为媒介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它也表现人类整体的普遍经验;小说创作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虚构性。基于此,我选择了这个选题。 二、论文的基本观点 在当代作家的行列中,王安忆是一位个性突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她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的影子,这与她既有自觉的自我本体意识又能对现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观点分不开的。 我认为,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都有着很强的“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的写照力。作品中,“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的观点具有巨大的张力。论文将主要以王安忆作家的小说作品为例,来论证这一论点。 三、论文主要内容结构 (注:具体的论文格式,将在论文写作时注意调整。) 论“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 目录 中文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一、引言 本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一下王安忆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二、作品的“自我表现”论 本部分,将结合王安忆作家的作品,阐明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其“自我表现”的论点的。文艺理论界曾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创作表现作者的自我经验和情感,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即从事着表现行为的个体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论产生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创作表现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情感,是创作者对于某种较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即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 我认为,王安忆作家的小说创作既表现作者的自我经验与情感,又表现人类的普遍经验与情感;小说艺术既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又超越了其自我表现;它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与人类的普遍表现的统一,也是作者对自我理想的一种不断的追寻。 本部分内容,我将主要以《69届初中生》、《作家的故事》和《黄河故道人》等作品为例,来阐明这一论点。 三、作品的“摹仿现实”论 王安忆作家的写实主义小说观坚持小说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依赖性。她认为小说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基础和原料。 我认为,小说写作者以现实世界的材料去构造一个心灵世界,开拓一个精神空间,建筑一个精神宫殿。在这个关系问题上,王安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承认并强调小说创作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性。她很难脱离生活的现实去谈小说,因为她不能创造一个神怪的、离奇的故事,也不会塑造一个仙人、超人、侠客,她的理想就是要写一个与你、我、他有着相似的表面却和你、我、他有着完全不相同的内容的人。 本部分内容,我将主要以《69届初中生》、《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小鲍庄》等作品为例,来阐明这一论点。 四、结语:“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的巨大张力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她向往清新的雨中世界,然而这自设的童话很快就被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所打破;她对人性中的自然性一面进行过先锋式的发掘,然而这种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迅速被现实生活中的人欲放纵所瓦解。 现实与自我理想由反差而产生的巨大张力,对于王安忆等作家来说是一种不衰竭的动力,推动着她们的创作走向更为深广的空间。 五、参考文献 …… …… …… 四、参考文献 (一)王安忆作品: [1]《69届初中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6月版。 [2]《黄河故道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 [3]《纪实和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4]《小鲍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 [5]《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 《上种红菱下种藕》[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1月1版。 [7]《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6月1版。 (二)其他参考书: [1]吴亮,章平,宗仁发编:《现实主义小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 [2]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3] [英]乔·艾略特等:《小说的艺术》[M],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张富贵,黄也平,李新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审判》[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 [5]陈思和、王安忆:《现代对话录:两个六九届高中生的即时对话》[J],《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 [6]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