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幼儿园有效的主题活动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以其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成为幼儿园教学的有效载体,幼儿园教育丰富多彩的一种有效形式。为此,我以提升教育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围绕“如何组织幼儿园有效的主题活动”进行了深入探究。 我认为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和活动为基本形式,强调活动性,内容是关键,各个主题活动都有机的融合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这样才能体现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每个主题目标的制定,都是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根本,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幼儿的自主创新。 首先,如何组织幼儿园有效的主题活动,教师是根本。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授传者,要从传统的老教师,孩子被动的去接受转变为孩子主动的去探索。教师是主题的开发者,又是实施者、创造者,参与构建、参与研究。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在主题活动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衡量主题是否适合幼儿,然后进行调查,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逐步形成一个不断滚动变化的,适合幼儿发展的主题。 其次,如何组织幼儿园有效的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关键。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自主选这活动的组织形式,集体的、个别的、家庭的有机结合,班级的、年级组的、混龄的有机结合等多种形式。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 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幼儿的兴趣相结合,把握主题活动的生成点。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我区充分利用教育环境的创设来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幼儿的想像。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也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幼儿创设适宜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及活动的材料,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的兴趣,将环境的创设与幼儿的兴趣相结合,把握主题活动的生成点。做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环境,使物质环境动态化,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实现环境教育的价值。例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活动,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娃娃家”的活动区,同时产生主题——“我爱我家”;中班的幼儿对小动物感兴趣,我们就建造动物园,在此产生主题——“可爱的小动物”;大班的幼儿对大自然中各种自然现象有兴趣,我们就提供四季的变化环境,于是产生主题——“神秘的大自然”;学前的幼儿对整个世界有了解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多彩的世界环境,产生主题——“漫游地球村”。这样生成的主题活动,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生成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握“教”与“学”的链接点。
主题活动的要求,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因此在实施主题活动教学时,要尽量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当前的生活需求及发展需要。在主题活动教学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幼儿有效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发展。例如:在大班的主题活动“丰收的菜园”教学中,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很显然,“丰收的菜园”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这样,教师就需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提问,都认识哪些蔬菜,知道吃它的那个部分,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吃法有哪些,有什么营养等问题,这样,幼儿在蔬菜的食用部分有了困惑,为此,教师及时“出手”,把握“教”与“学”的链接点,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施教,让幼儿知道食叶、食花、食茎、食果实等几类蔬菜,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主题活动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把握有效“学”的切入点。
主题活动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而不是“教书”。“教学”的意义不是教幼儿“知识”,而是教幼儿“学知识”。知识是一种载体,不是目的。是使幼儿会学,掌握方法,会用知识,丰富经验,是“活化”的,它关注的是过程。而“教书”则不然,它是以教材为载体,教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化的”,它关注的是结果。因此,要使主题活动的教学有意义,有实效,就必须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为主题是游戏开展的素材,游戏是主题拓展的载体。为此,我们实施主题活动教学,要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相结合,把握有效“学”的切入点。例如:在大班“妈妈的爱”主题活动中,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用他们对母爱的感受做基础,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扮家家”。在游戏中,幼儿有了妈妈怎样爱宝宝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切入教学。把刚才的妈妈为宝宝所作的一切编成好听的儿歌,幼儿根据游戏与生活中的体验,创编出了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妈妈的爱,像热乎乎的洗澡水,暖暖的”,“妈妈的爱,像美味的饭菜,香香的”,“妈妈的爱,像好吃的蛋糕,甜甜的”,“妈妈的爱,像漂亮的鲜花,美美的”……至此,教师“教”的轻松,幼儿“学”的快乐,学有实效。 四、生成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握“教”与“学”的链接点。 主题活动的要求,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因此在实施主题活动教学时,要尽量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当前的生活需求及发展需要。在主题活动教学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幼儿有效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发展。例如:在大班的主题活动“丰收的菜园”教学中,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很显然,“丰收的菜园”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这样,教师就需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提问,都认识哪些蔬菜,知道吃它的那个部分,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吃法有哪些,有什么营养等问题,这样,幼儿在蔬菜的食用部分有了困惑,为此,教师及时“出手”,把握“教”与“学”的链接点,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施教,让幼儿知道食叶、食花、食茎、食果实等几类蔬菜,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纯粹是方向性的期望,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将不断寻找现行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契合点、连接点、联系点,使主题课程变得更好、更实、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