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绪 论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主体教育思想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说到底实质上还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学校教育中主体地位倒置,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落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致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不应有的压抑,并进而影响到了他们主体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建构和形成。从研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不仅抓住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理念和最基础习惯,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主动复习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 一、我们的研究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班级和家庭以及社区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气、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志趣教育环境。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还为学生创设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想为学生创设这种“志趣的学习生活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具体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制定了低、中、高三级行为指标:低年级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具体目标为: 低年级:1、能在老师讲新课前主动预习; 2、能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老师交流。 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 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二)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了个案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被试学生的分类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做事认真,预习效果很好,而有的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来预习。通过让态度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介绍经验,交叉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带动了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实验班老师每天和家长用家校联系册取得孩子在家预习和在校上课的情况,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并且把每月15日定为家长接待日,还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我校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研究效果
个案1:第四小学四年级实验班的王哲同学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他的每次发言都会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上有一股钻劲,且爱好广泛。在他身上有着极大的潜力可挖掘。但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实验初期,他对老师的预习要求极为不屑,他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无论有什么样的方法都能学好,觉得预习是浪费时间。课题组的老师经过讨论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对其性格先进行了确定:他属于主动探究型性格。其次是和其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让家长在家监督孩子,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来完成预习作业,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实验中,班主任老师结合其自身特点,让他负责检查全组同学的预习作业。并在全班开展了“我是小老师”的预习竞赛活动。好胜的他怎肯落后。一学期下来,他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不仅搜集的资料图文并茂,善于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而且变得爱提问题,爱思考问题。从家长对孩子在家情况的纪录来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预习已变为他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同时,预习习惯的培养也矫正了他以往懒散、依赖的行为习惯。经过半年的工作实践,王哲同学在班上已经被同学们公认为“小老师”。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中等水平提高为优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个案2:五年级实验班的高桐同学是一个文静内向、踏实认真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疏忽,加上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孩子关心少,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使其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滑,并滋生的许多坏习惯。经过班主任老师多次耐心细致地谈心和从同学处对其的了解,认为该项学生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加上在家无人督促,父母忙于做生意,对孩子关心少。班主任老师先在生活上多关心她,鼓励班上的同学和她多交往,多交流。其次以培养她良好的预习习惯为突破口,手把手地指导她方法。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下,她的学习有了明显好转。但却发现她对老师有了过份的依赖,学习没有主动性,兴趣不高。表扬和鼓励的作用也不明显。班主任老师及时调整了对她的培养策略。了解到她特别喜欢小贴画后,班主任老师特地在班上设置了一项鼓励奖,只要哪个同学有了进步,就奖给她一张小贴画。并鼓励同学们自己设计自己的预习作业,做出自己的特色来。爱画画的高桐可是兴趣大增,配插图,勾花边,认真得不得了。一个学期过去了,她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好转。 四、研究结论及问题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家长、老师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们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原则,努力排除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并设计出我校自己的实验模式以及以后科研的途径和队伍.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我们的结论: 1.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好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而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无疑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和家长必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促使其养成认真听讲以及按时完成作业等其他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课题实施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培养孩子在游戏中想问题,查字典学英语,用扑克牌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从搞"破坏"开始,拆装小汽车和闹钟,创作摇滚乐,不断做出新的选择.孩子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自然变得简单了。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方案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是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经过我们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孩子在使用正强化方法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极少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适当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来刺激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情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世界有较多的了解,方可跟上学生的思路。只有了解学生,你才能帮助学生。 4.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更要归因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还要靠老师和家长的激励及指导,要看老师和家长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五、问题探讨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本校班级大,老师平时比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应培养一些理论基础雄厚的教师充实起学校的科研实力.教育科研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有阶段地进行。 2.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3.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一的预习习惯,还包括质疑以及课后拓展等,下一步要继续研究,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