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7-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一阶段处于身心发展的过度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介乎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的状态。他们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及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春天,是为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和逐步定向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乃至他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小学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一个儿童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的奠基工程。因此,小学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同时,也关涉到一个儿童一生能否健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为把教育对象塑造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打基础。围绕这一任务,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德、智、体、美、劳这五个组成教育部分。 一、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根据高、中、低年级的年龄层次的差异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主要是认知方面,知道“我是中国人”,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初步了解祖国的概貌;中年级主要是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逐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高年级主要是要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由初识到熟识到发自内心的共鸣,从而积蓄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初步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高、中、低三个年级段也有不同的内容安排:低年级从爱爸爸妈妈开始,到爱老师、爱同学,在集体中为他人着想等。中年级着重从关心、体贴父母,尊重老师开始,到尊重他人、待人接物有礼貌、邻里关系和睦、多为集体做好事等。高年级要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初步懂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初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年的“手拉手”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机,让生活在富裕条件下的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去爱、去关心,在这样的活动中渐渐培养热爱人民的情感。 热爱集体的好品质,要通过集体生活来培养、锻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都有社会性,都有归属的要求,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群体意识都很强。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取长补短,每个人的进步都与集体紧密相连。当集体成员意识到集体的荣誉中有自己的一份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感情。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大、中、小队活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开展各类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活动自己搞,我们的干部自己选,我们的辅导员自己聘,我们的荣誉自己争”,各类小型多样的队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队组织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有的小队举行了考察照片的展览,有的小队组队参加了市、区或电视台的比赛,有的小队与大学的大哥哥姐姐交上了朋友……在集体的活动中学生们找到了快乐,对集体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 二、智力教育。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类知识技能。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指对传授知识的教师、长者虚心诚恳,对待学习要认真、主动、刻苦努力。每个人的智力素质总是有差异的,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好的话,可以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俗话说得好,“勤能补拙”。据了解,许多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主要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学习态度不好,比如怕困难怕吃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等。因此,在对待不同年龄的学生时,教师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级主要采取老师督促的方法,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转由学生之间相互的督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在集体中形成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在集体的感染之下让学生更快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是一对好伙伴,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少年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这不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也将发生影响,甚至受益终生。在这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可以象学校老师一样,通过督促以及在家里形成学习气氛,建立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接受体育感受和体育信息的起点,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影响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良好的体育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体会到生活与身体的真与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久影响,小学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忽视使目前小学中的体育教育资源贫乏、设施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枯燥、教师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可见,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但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以及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对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的需求,是关系到国家进步和强大的百年大计。 四、美育教育。 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由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整体社会审美活动实践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人类个体身上天然就禀赋了某种美感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天生就对一些形体、颜色等敏感。但是,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审美感受能力更多地说明的是人的审美潜能。学校美育的任务之一首先是要以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从而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 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作基础。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需要也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此外,感受美的活动也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劳动教育。 爱劳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抵制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思想作风,特别注意要在学生中提倡无报酬的社会公益劳动,为社会造福;(2) 教育学生要珍惜一切劳动成果,生活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3)教育学生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要热爱劳动,首先要树立起劳动的观念。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大人们围着他们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分容易造成一种概念:劳动是家长的事,我不必管!随着家庭的影响,孩子在集体中也有了这种想法,认为劳动是老师的事。在小学教育的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中、高年级时,要培养学生有质量地、有责任地完成劳动,并要求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并在其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以上内容为我对小学教育的粗浅认知,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师以及周围同学朋友的帮助,感谢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要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