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模式 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摘 要]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模式,可以使人能够不断地体验到幸福感,并且以此来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键字]幸福 同时做三件事 独立思考 自信心 关注
人为什么要生孩子?物质上,以前两个人花的钱,现在要三个人花,而精神上,一个孩子从无知到成年,会犯很多的错误,而这些错误都是父母买单,父母真的很辛苦啊。但当一个孩子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或者成就的时候,父母却都会很高兴,会感到很幸福。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但是,幸福往往又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是否有一种模式让人能够经常感到幸福呢?本文试图去建立这样的一个模式。 首先,要阐述两个常识性的经验: 1.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的幸福是比较幸福,是建立在比较不幸福的基础上的。 2.幸福应该与你关注的事情,付出的事情有关。幸福感越大,证明之前关注和付出的越多。 还有一个假设: 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感到幸福,那么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增强。 下面介绍的模式完全是基于两条常识和这个假设。 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需要时刻在大脑里明确:我要的是幸福。 其次:人关注和付出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这些事情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既然幸福与你关注和付出的事情有关,那么你就把你所有能想到的自己关注和付出的事情写下来,然后根据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把这些事情排列一个顺序。 再次:选择前三件事情,制定具体的计划将其完成。当然如果事情比较大,耗费的精力比较多,可以是两件,反之可以是四件,但绝不能是一件,也不能是五件以上。 最后:再次明确:我要的是幸福。 解释: 这个模式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时刻在脑中明确:我要的是幸福。其要点如下: 只有时刻想着幸福,在幸福来到时,你才不会与其擦肩而过。 这个思想必须提前明确,时刻提醒,贯穿模式执行始终。无法想象,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这一点,那么会不会因为失去自我而走偏。 需要时刻关心自己的感受,对于那些不好的,应该找到它的根源,认清它的实质,即时选择一种方法去适应。适应的方法不在于难易,而在于有效,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要预防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反,对于好的感受,应当总结,并适当强化。 为做事提供了方向和侧重点。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有为了取得幸福感,但是目的在做事情时会发生变形,会被具体化,人由于过度专注于具体目的的实现,而忘记了幸福这个终极目标。有时人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实在没有办法,只能2选1的时候,那么那个更接近幸福,你就选哪个吧。 二是,选择关注的前三件事去做,其要点如下: 人肯定要有事情做,而做事情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起伏。这种起伏是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的。 要想得到幸福感,就要降低错误的发生,抵抗错误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在做事中不断的自信,从自信中获取坚持将这件事情做完的力量。这是一个获取幸福感、生生不息的循环。 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关注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对自己都是比较重要的,关注的多,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基础比较好,出错的概率比较低,感到幸福几率会比较大,幸福感的程度也比较强。关注的事情已经跳过了意识的判断,是我们无意识的就去做了,做起来也是比较容易。如果你去接受一些陌生的事物,那么首先需要和以前的经验和习惯相比较,对其判断,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而且没有太多的必要,人的改变应该是自然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为什么要选择同时做三件事?因为选择同时做三件事比选择做一件事更容易使人成功。三件事在人的心理承受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一件事的发展来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的心态也会随之起伏波动,如果选择一件事,很有可能人会陷入低谷而不能自拔,还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放弃。伤及人的自信心。选择同时做三件事,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人的自信心。因为三件事同时陷入低谷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一件事陷入低谷,就可以从另外两件事上吸取自信,让自己坚持下去。各自起伏,而又相互支撑,最终使三件事都走向成功。另外如果只选择一件事,假如做成功了,人很可能会陷入空虚,也有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而变得偏激。 可不可以同时选择更多的事?就单纯的一件事而言,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做和不做两种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要注意这件事的选择对相关事情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而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就变得很难选择了。易经不过也就是64卦,每一步有两个选择,也就是26,只算了6步,这可能也是人类的极限了。三件事的数量还是比较适中的,如果你选择的事情比较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可以选择两件,反之,如果你选择的事情比较容易,涉及的内容比较少,那就可以选择多一点。 选择三件事,屏蔽了很多自己不在行的事,对于遇到这些不在行的时候,就要有自知之明,该找专家的找专家。这就减少了因为无知、莽撞而造成的错误。对于自己擅长的地方,应该多去发挥和帮助他人。 对于一件事情,有时可能无从下手,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从两个到三个方面入手去接触这个事物。 对于选择,人和人不一样,每个人在各个年龄阶段也是不一样。人在排列这些事情的时候,多要和自己纵向的去比,少要和他人横向的去比,因为每个人的所拥有的资源和机遇是不一样的,但这些差异对产生幸福感影响并不大。幸福感是和一件事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和自己的付出有关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事一定要自己喜欢,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一个人应该着重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要刻意的去改变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与其改变自己,还不如去追求一个更好的环境。对于他人的选择,自己应该是尊重。 任何的事情应该是越做越简单的,越来越明朗的。一件事做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了,而更多的是需要运气。 人会不会选择一个错误的方向,并且一错再错?在傅佩荣教授百家讲坛上讲解《孟子的智慧》,提及人性的时候,对“人之初、性本善”解释是:人是向善的,只要出于真诚,人都会做出善的选择。所以只要选择的过程是人独立完成的,那么不会出现大方向错的问题。错误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方法和大环境的理解。从另一个方面讲,未来都是未知的,你选择了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走的过程中,你还要根据遇到的环境去证明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得到一个不正确方向的论证其实也是一种成就,就像永动机的结果一样。 交替过渡的问题?人会随着自己的年龄的增加,能力的变化,所关注的事情会有所变化,那么就要设定一个时间周期,定期去排列顺序。这个周期应该以一年为标准,因为这正好是大自然变化的周期。如果你的目标一年之间不能完成,那么就设置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如果你的目标不需要一年,那么需要多少设定多少,然后可以再多选择一个事情去做。 建议: 在三件事的选择上,一件事是要涉及处理好家庭问题,另外一件事要学会一门知识和一个技能。 所谓家和万事兴,人有太多的东西都是和家有关的,家庭也是对一个人有足够的重要性,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能设法引导和改变,使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使用这个模式,那么就会组成一个更大的体系。那么就会形成,你既是这个体系的中心点,也是这个体系其他中心点的卫星点的局面,那么相符形成的形式就会更容易体现,让这个模式所形成的体系承受能力更加牢固。 一个人的技能,是社会上与他人交换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人是可以通过这个技能在社会上取得价值和幸福感的。 当一个人的某一门技能已经足够适应环境需要了,那么他还有没有必要去继续深造?我觉得这主要看个人意愿,看他愿不愿意去适应更大的环境。其实这这个人已经养成了很好地习惯,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他做这门事情效果很好,效率也很高。即使你选择了去继续深造,也只是对现有的知识进行一次更科学的组合,和不选择继续深造的相同点是,有大把时间富裕,这个时候就是需要重新排列了,看是否把次重要的事情提到重要的位置。 选择好的环境,吸收有用的营养。错误的根源在于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让这个环境理解你,吸收有用的知识,更好的表现自己和理解别人。 适用范围: 任何的事情都包含预防和应变两个部分,对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本文只介绍预防的一部分,从预防上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包含应变的部分,这方面及时去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文并不讨论。 这个模式是针对于精神健康的人的。 总结: 整个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内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处理人自身的发展,情感的需要和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涉及。 整个过程每个人必须独立的去完成。 这个模式倚重于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重要的事情先做的能力,同时也是在锻炼这两种能力。 本文并没有给幸福下定义,不同的人会在理解上大致是相同的,也会有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影响模式本身。 最后还是要提及一句话:要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