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摘 要] 《我国大学生激励制度研究》,陈抿名,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7月21日 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教育制度也随之不断改革。已进行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下,学生广泛地接收各种信息,这赋予了他们与以往学生不同的时代特色。我读《我国大学生激励制度研究》后,发现学校对学生的激励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学校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上,激励制度逐渐变得落后,慢慢地与学生脱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等有莫大影响。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首先表述何为“激励制度”,并阐述其作用和重要性。然后,取某一学校为例(如广东五邑大学),深入研究剖析该校激励制度,分析其先进和滞后的部分。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给出改革对学生激励制度的一些意见,并提出新的建议。 “激励”表示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其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机制”,就是利用一个合理的奖励性制度来激发、推动人的行为,让人们自觉努力地工作,创造更好的成绩。如今,我国高校中有着各种激励机制,但由于制度僵化未能及时改革、制度运行不成熟等问题,有些激励机制未能很好地发挥其效果,甚至对高校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了现行的激励机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以广东省五邑大学为例,分析高校激励机制的现状,并由此提出几点改革高校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高校激励机制的含义 (一)何谓高校激励机制 高校对学生的激励,就是在高等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学生管理工作施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目标、奖惩、竞争和情感等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全面发展。高校中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提高学生行动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持续性机制。 (二)高校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教育制度也随之不断改革。已进行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下,学生广泛地接收各种信息,这赋予了他们与以往学生不同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一些如学习主动性低下、消极对待学习任务等负面问题也不断在高校学生当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激励机制成为了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另一方面,学生的创造与成绩是一所高校成长的重要因素。激励机制作为激发学生敢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有效办法,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对我国高校几种主要激励机制弊端的分析 在现代普通全日制本科综合性大学中,主要实行的激励机制为奖学金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成功榜样激励制度。为了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我将以其为广东省五邑大学例,发掘我国高校现有主要激励机制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 (一)奖学金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最普遍的激励方式。它不仅是学生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制度长久未经改革,奖学金激励制度开始出现种种问题。 1、奖学金金额过低 在高校由于扩招而师生队伍不断壮大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的奖学金金额却已多年未有修改,奖学金在学生心中的主观价值开始逐渐减少。五邑大学自设年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分别为2500元、1200元、600元。然而,大学生做兼职家教却普遍可获得时薪25元的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奖学金金额并不高。奖学金在学生的教育经费来源中逐渐变得地位尴尬,许多学生宁愿逃课做兼职也不愿花时间课外学习争取奖学金。当奖学金的价值开始下降,其存在便难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激励功能的发挥大受影响。 2、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单调 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模式基本以成绩为主,无论是各级院校的入学考察、教师工作评价还是校内奖学金评选,几乎无一例外是“由成绩定江山”。如五邑大学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中,只有文化成绩、德育评分以及遵守校规等基本要求。其中,德育评分只要跨过八十分的“门槛”即可。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艺术、科技、体育等文化课以外的综合素质几乎在奖学金评定中没有“立足之地”,奖学金评定标准显得单调、偏颇,这等于变相鼓励学生“死读书”,与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违背,在不利于引导学生发展。 3、奖学金受面不平衡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扶助弱势群体。受这些政策影响,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多向贫困或农村学生倾斜。在五邑大学中,即时在相同或者差不多的成绩条件下,会优先选择对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然而,这种政策忽视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或者是濒临贫困线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恰恰是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主体。奖学金受众的不平衡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争取奖学金失去信心,甚至消极心理,更妄谈“被奖学金激励”。 (二)榜样激励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今年来我国高校开始使用榜样激励制度,对一些已获得相当成就的校友、以及社会成功人士的经历及其成就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对成功的向往之心。但一些高校在榜样的选择方面以及宣传重点考虑不足,不仅使激励效果减弱,甚至会对学生进行错误导向。 1、榜样选取不符合大学生需求 高校选择宣传的榜样多为成功人士,但这些宣传对象年龄普遍偏大,中年人居多。尽管他们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却由于其成长年代与当代大学生不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激励学生。同时,高校宣传的成功榜样针对性不强。如五邑大学的宣传对象,多为成功企业家或者政府工作人员,没有鲜明的专业背景,难以激励还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点燃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学科的热情。 2、宣传重点有所偏差 在许多高校中,榜样激励制度中的榜样宣传重点都放在了宣传对象的成就之中。五花八门的奖项、职称、头衔无不标榜这宣传对象是“重量级”人物。但激励制度最终的目的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习。过分地对榜样的成就进行宣传,除了让学生惊叹于其辉煌的简历以外,对引导学生作用不大,更甚者会让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难以踏实学习。 (三)评比表彰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评比表彰制度是我国高校近年盛行的激励措施之一,用如“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干部”等荣誉激励学生完善自我发展。但由于制度不完善,评比流程中出现种种问题,致使其激励效果不断减弱,更甚者出现负面影响。 1、评选程序过于简单 许多高校优秀表彰的评比程序非常不完善和规范,有些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评选规则。这导致各种表彰的评定过程变得随意,或者过于简单。如五邑大学三好学生评定,过于侧重成绩,变成了“惟成绩主义”。而其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标准又过分倚重民主选举,结果选举过程又变成了候选人拉关系、结帮派的闹剧,助长不良风气。 2、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竞争意识 表彰激励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对表彰的称号或奖励有所向往,有追求之心。但目前高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这些表彰和奖励毫无兴趣,除却因评定过程不合理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皮普遍认为这些表彰、奖励在他们心中价值不高,不值得争取。现在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对各项表彰做出宣传,学生不理解各种荣誉的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更妄谈对其价值的认同。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对学生竞争意识加以培养,使校内涌现出一大批“与世无争”的学生。固步自封将使得学生放弃努力进取,难以有所发展 三、对改革创新高校对学生激励机制的一些建议 (一)完善奖学金激励机制 1、强化奖励价值 激励机制中的奖励要有合理价值,才能让学生对之向往追求,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如加重奖学金金额,当奖励的价值增多,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为了获得奖励,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引导学生自我完善”的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2、重新选择正确评选标准 把“以成绩排名为准”的单一评定标准改为“以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评定主体”,将学生从艺术、趣味科学、公益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纳入奖学金的评定标准。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注意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正确挑选、宣传优秀榜样 1、选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优秀榜样 对优秀榜样的挑选应该具有针对性。选取贴近大学生阶层与生活的优秀榜样,如青年企业家、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等,使学生与之经历、背景产生共鸣,从而认同自我价值、相信自我潜力,受到激励而奋发拼搏。同时,要在各专业院系宣传其相应专业的成功人士,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加强对专业的兴趣,从而获得努力进修专业的动力。 2、正确优秀榜样的宣传重点 对优秀榜样的宣传不应该只局限与其成就,这样会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错误价值观。高校应该更多地宣传优秀榜样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汗水,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奋发向上。 (三)完善评比、表彰制度 1、制定合理评比制度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定制度,该系统包含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有效的监督与测评措施。这样就能使每个参评者得成绩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优制度可以增强学生对参与评优的信心,激发其竞争意识。 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要让学生对激励机制进行了解。高校应该向学生介绍各项激励措施的操作程序、奖励、及其意义,学生了解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意义,才能对激励措施进行正确定位,进而积极参与,达到“被激励”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学生能力与心态的不断改变,激励机制成为了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推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高校完成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教育者,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潜能将其培养成才,将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