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使它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契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我们应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更深入。 [关键词]新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运用 一、情景引入生动,信息技术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兴趣尤为重要。 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又很单调。对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扬抑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 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几时几分的读写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单凭听说,学生很难接受,而且会觉得枯燥无味。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就只是让学生拿真表来拨动,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一会就没有兴趣了,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就设计了小明的一天的动画,让学生说一说小明一天中一些特定的时间都在做什么,从而引出时间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钟面的构造:钟面上有12个数字,是如何排列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为5小格,共有60小格等等。课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拨动计算机中的时钟的时针和分针,知道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了一大格,很快得到时与分之间的关系是1小时=60分。又通过运用电脑课件演示,学生一人报几时几分,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重难点。优美的音乐,诙谐的解说,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乐学氛围,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易接受,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比传统的手段激趣,效果要好得多。 2、轻松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由以往的“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时候的两次对比,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用出卡片的形势进行游戏,出现了游戏过后,思考不足的问题,数学老师都知道,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通过游戏都能总结出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但是很多程度上都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过来的,所以学生记忆不会深刻,还要花大的时间来进行易错点的练习。 第二次:根据第一个班的教学情况,我有重新地设计教学环节,抓住了学生想赢得心理,精心设计了三个游戏环节,通过这样三个有层次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抓住了比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会了新知,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我再回忆一下三个游戏环节吧:一、学生和老师比赛,谁摆的数大。有冲突才精彩,当学生认为他们拿到4、5、6一定赢时,老师扔出一句话“我看0也没有什么用,给我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了数位,让学生感受到数位多的这个数一定大!原来的设问是:“我要是四位数呢?谁大谁小?为什么?”二、通过电脑随机出数(这是老师精心设计了数出的顺序),再次比赛,老师在这里的游戏规则设计的好,学生摆的数位,老师就不能再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位高低和数字对于游戏的结果的影响,谁的影响更大!三、学生的动作抓的好,当两个学生在比赛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都是数字9,老师马上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个动作,问道:“9怎么都放在千位了?第二次学生一个是0,一个是2,问:”能分出大小了吗?为什么都放在低位了?“当9630和9612都出来后学生自己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就顺理成章了! 反思:课后,自己静下心来不断的思考,为何这两次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但是两次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呢?我想第二次的成功之处就是我充分的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谁不想赢呢?第一次,出卡片,对于现在见多识广的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思,比一比谁不会呀,所以平淡无奇。可是第二次这些数可是随即出现呀,运气、自己的想拿到什么数,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整节课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思维快速碰撞。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归功于现代信息教学手段,运用幻灯片每张之间的连接效果,看似随机,其实全部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数,简简单单的制作,老师的灵活应用,带来的效果却是巨大的,让我的课堂更有广度、有深度、有数学味,更加充分体现数学价值。 二、运用信息技术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很多好的方式成为可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即突出重点,又很好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1、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突破难点。 计算机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形象也就会生动逼真。但是学生的每个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同,计算机立体展示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看见的展示,建立空间表象。例如在教如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事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到课堂时,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思考并画出各种可能的展开图;然后用后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尝试着说出几何体的原型。因有了前面的经验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想出了答案,从而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动手操作,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直观、清楚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然后围绕角的顶点,旋转一边,角由小变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角的大小由两边叉开程度的大小决定。伸缩角的两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旋转导入新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好的基础。直角是最常见、用途最多的一种特殊角,它是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基础教学。于是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角示意图形,围绕直角的顶点慢慢旋转直角的一边,两边逐渐靠拢,引导学生观察,形成的角是越来越小,与直角相比是比直角小,即小于直角(90度),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锋利”,用一个字概括起来就是“锐”,如此形成的角就叫锐角。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锐角的表象,然后关闭课件,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表象,指导学生画锐角,概括锐角的概念,使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认识钝角。平角是一种特殊角,学生很容易产生“直线就是平角”的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演示由直角变成平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直线是不是平角?(不是)。继而引导观察,平角由几个直角组成?(两个)。从而得出结论,1平角=2直角,揭示出平角的特殊性(180度)。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认识周角。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不但使抽象、枯燥的几何图形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最主要的使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化抽象为具体,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效果,灵活的应用特殊效果,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将其设计为计数器演示。演示一开始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在屏幕正下方出现一个漂亮的计数器,随后珠子从屏幕上方落下来,不断地落下,珠子落完后音乐停止(一共落下多少个珠子可以自己设定),教师问学生“一共落下多少个珠子”,再在屏幕上显示答案(用数字和盘式图两种方式显示)。由于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这个练习时不熟练,所以我第一次演示时珠子落下来的速度比较慢,以后逐渐加快。这样由于珠子是两个两个地落下来,学生在拨计数器时也一个一个地加,学生就不会乱加了,从而使练习在教师的控制下正确有序地进行,而且把11-20的练习变成了“数珠子”游戏,即达到了练习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XX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4、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