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悲剧形像
【内容择要】:《离骚》中所体现出来的以身殉国的美德,世代相传,从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悲剧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对屈原悲剧产生的根源做出了分析,也折射出社会的现实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 【关健词】:悲剧形象 爱国精神 美政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作品,全诗373行共2490字《离骚》之名,司马光在他的《史记》中解释说犹离忧也。在《离骚》中屈原集中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不肯与世浮沉的高尚品质以及自己的政治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和《远游》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对楚国的热爱,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后人将他的作品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编辑成定名为《楚辞》,屈原的作品不仅对我国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流传国外,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离骚》也正是屈原悲剧的隐身。通过离骚,我们看到屈原的悲剧人生,产生这样的悲剧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出生的悲剧 屈原出生在贵族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屈原报着一颗雄心壮志那就是把楚国发扬光大他为高阳后裔,楚国宗室西周以来的法制制度让屈原成为楚国的左徒,让他有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可惜怀王昏庸屈原有志不能展有智不能谋,只能怎日卷缩在宗国情结中流连忘返。 二、从政的悲剧 他对内主张任用贤能厉行法治,使国富民强,对外主张联合齐国共抗强秦,进而统一天下。因此在对外上和齐国签订了《齐楚条约》,但由于当时兰后等人的陷害楚庄王公然撕毁了《齐楚条约》楚国和齐国的关系破灭。在者在当时的楚国的君主不是一个能听别人谏言的君主他是一个逆我者亡顺我者昌的一种统治风范,是不容别人的谏言的,因此屈原的多次谏言显得多此一举,相反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激怒了君王为屈原的悲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屈原悲剧的产生还在于它为楚国构想的“美政”社会,屈原理想中的楚国就是要有一个很好得明君能够听取别人的谏言,能够处处为百姓着想,有着高尚的人格,这样的圣明君主才是楚国国富民安的好标准。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刚好当时的君主是一个自我主义教强的君主,这与屈原的理想美政相差甚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化。我们把它用在现实社会中来看一个教师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的,一旦你所处的环境和你的理想教学相差甚远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悲剧,你会为自己所遭遇的环境感到不公,你会为自己人生的不得志而闷闷不乐。纵观历史屈原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的不协调,官场的失意,“美政”的破灭为后来他的投江自杀折射出来他人生的另一悲剧屈原始终坚守着以理想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在其奔涌澎湃的感情的支配下,表现出主宰一切的气魄和超凡神奇的力量。为了追求理想,他可以朝发苍悟,夕至县圃,连羲和、望舒、飞廉、鸾皇、雷神等法力广大的神也甘心听命于他,成为他的随从。他可以“折若木以拂目”,可以让鸾鸟云霓簇拥在他的周围,甚至还可以命令天帝的守门人把门敞开。在这一切“上下求索”的活动中,诗人犹如自然的主宰、宇宙的上帝,轻松自如地上天入地,驭使自然而神游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何其痛快。此外,诗人在《离骚》诗中使用第一人称“我”、“余”、“吾”、“予”的地方有近百处,反映了他高扬的傲视万物的主体精神和对自我强大力量的赞美。这些思想不是任何人都有的他和个人的思想因素有关这跟屈原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和他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关系。在《离骚》中有这样的描述,岂余身之禅秧兮,恐皇与之败绩。常太息,以俺涕兮,埃民生之多艰{我不是怕自己的身子遭殃,而是担心,君主的乘意被毁坏,我长叹一声不禁流下了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如此多灾多难}。屈原的仕途不得志甚至后来被流放时在江边和渔翁有过的一段对话。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叹。脸色憔悴,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乘汤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子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灰尘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沾染呢?我定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于是他就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河自杀而死。这是屈原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好多时候我们会想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悲剧。 此外,屈原的失败,与他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有关。各朝政治家从政情况表明,凡是太精明、成功的政治家,均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胸怀全局,深谋远虑,讲究策略……由于某种政治目的需要,因而有时不免要受点委屈,做适度妥协或让步。而性格刚烈、士人气节极强的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难免会冲动任性,感情用事,固守己见,不愿做任何妥协或让步。这种士人气节和诗人气质,“尚带有人类早期青少年时代狂热、激进、纯洁、气盛、探索、无所顾忌等等不够老练圆滑的种种特点”。正是这种刚烈性格和“以道自任”的士人气节以及重感情、易冲动的诗人气质,使屈原追求人格的完美更加执着,更加专注,无形中也就加快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进程。我们从令一个角度想想如果屈原能有一颗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结局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从屈原悲剧结局中不免有些感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不要自命清高也不要过多的放纵自己的情感要我们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要社会来迁就我们那样的话我将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重演历史的悲剧。 不过,从历史的客观效果来看,屈原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有得也有失。正是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巨大成就,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这些不朽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影响,从后世的各种“屈原文化现象”中可以看出,爱国情操、人格精神的政治道德意义似乎要比文学本身的影响还要深刻广泛些。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操和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格修养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总之不管是时代的悲剧还个人的悲剧,悲剧的产生固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其内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经过对屈原悲剧产生的点因分析更能突出悲剧对后人产生的审美同情和探索精神的升华从而使人辨别善恶好坏崇尚高风亮节对抗丑恶势力经过无数后人对屈原的审美判定屈原的悲剧得到了丰满屈原的形象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2、司马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