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与人生价值
时代发张,社会进步,人们面临学习、生活、劳动、交往、就业、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人们具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不仅有利于形成对复杂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而且有助于发挥心理潜能,提升创造力。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的一生要如何才有意义。这是人生观的基本思考?对这一思考确认及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就是价值目标。 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人耳可以聆听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人脑可以存储异常丰富的知识,事过境迁而记忆犹存。人有“万物之灵”的智慧,人能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他们通过活动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并在周围环境中留下自己一直的痕迹。。。。。。总之,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但同时又与人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一、人的心理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心理有什么样的表现,什么样的表现有什么样的人生. 哈佛大学里面的一条校训写着“态度决定一切”。某程度上可以说明人的心理决定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一、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呈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认知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工作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使人感到沮丧、痛苦或愤怒。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能力和人格 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例如,吃饭、穿衣、散步、劳动、娱乐,都是人类各种不同的行为。有的行为很简单,只包含个别或少数几种反应成分,如光线刺激眼睛引起眼脸关闭,食物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肠胃因饥饿而加快挪动等。有的行为则很复杂,包含了较复杂的反应成分,如写字、体操、驾驶飞机等。这些行为有一系列反应动作所组成,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一词有多种含义,如自我感觉到、能思想、有知觉的、有意志的、充分了解情况的、清醒的、故意的、敏感的等。由于意识极其复杂,因而有人称它为“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 四、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由于社会团体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团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团日需要、团体利益、团体价值、团体规范、团体意志、团体目的等心理特征。一个团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其他团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也可以说明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所以说心理与人生价值是有根本的关系。 二、传统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里都各有不同各有差异,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有不少的差异。因为心里都具有地区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来源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宗教背景、哲学思想等。 向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百行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等。宗教背景,两大宗教:佛教、道教,现在还有外国传进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但这些毕竟是小数。因为传统在人的心理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在非洲某一个地方,有一个部落,里面只有不到一百个居民。他们与世隔绝,都是自给自足的,表面上和一般人没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当他们烦恼不开心的时候他们会把已经死去的亲人招回来和他们对话,希望亲人们把所有的烦恼都带走。他们的“聊天”过程就像是一些灵异事件一般,画面使人鸡皮疙瘩,感觉像两个人在对话,但是的确只有他一个人说。第二天早上,他们会说跟过世的爷爷、奶奶、叔叔等谈话,过世的亲人跟他们说了什么之类的。在他们的部落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早上跟熟悉的人说“早安”一样普通。但是他们如果在美国纽约市中心有这种行为,恐怕他们一定被判定为精神分裂。 人的心理都受到一定传统制约着,有人说,中国三大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儒家比喻为米铺,只要是中国人都要吃米,儒家思想基本上每个中国人一出生就沐浴在里面,儒家讲求中庸之道;道家比喻为药材店,当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找方法解决,它能我们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道家讲求阴阳调和,无为之道;佛家比喻为百货店,里面什么都有,“禅”使我们看破、放下、自在,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佛教讲求一切随缘、一切皆空。 但往往人们会误解了一些宗教思想,片面地了解字面意思,使得自己对自己做的事有些不知所措。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很多人片面的认为中庸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以中立的角度和思想去处理,当看到别人的事情我们当然可以,但是如果是关于自己的呢!还可以拿中立的角度和思想去处理吗!那是不可能的。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误解了中庸之道。其实中庸的意思是“中不偏,庸不易”,“中”是指刚刚好,不超过,也没有不达到;“庸”是指长久的时间,也有日月变换的意思。中庸是指无时无刻都要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不超过,没有差。不要过度隐藏,也不要锋芒披露。这就是孔子解释中庸的“无过不及”。所以孔子去到哪里都是一个圣人。 还有佛家里经常说的“随缘”。很多人都认为随缘的意思是随便、跟随、随别人等意思。但是如果所有东西事情都是跟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那么人还有自己的主见吗?如果真是这样“随缘”就害人不浅了。“随缘”的意思其实是跟随者一些规律做事。以下的故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在很久以前,在山上有一间庙宇,里面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段时间香火特别盛,每天来供奉的人多不胜数,大小和尚都忙不过来。久而久之,院子里的草地都被踩得有一块没一块,假山因为他们太忙没时间打扫,都积满了落叶和尘埃。一天小和尚说:“师父,我们要打扫一下地方和买一些草籽才行了”!老和尚说:“随时吧”。过了几天他们真的把草籽买回来了,小和尚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草籽往地上洒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风,把大部分都吹走了。这是小和尚看着剩下的草籽沮丧地说:“哎。。。都吹走了”!老和尚摸摸小和尚的头平静地说:“随风吧”。到了深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坐了起来看着窗外,无奈地说:“今天的功夫都白费了”!老和尚也坐了起来,又摸了摸小和尚的头微笑着说:“随天吧”。到了第二天早晨,小和尚走到院子前一看,哇!满地都是青绿色的小草,假山也很的干净,眼前整个画面非常美丽。小和尚想了想突然摸摸自己的头说:“哦,原来这就是随缘”!因为昨晚的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得很均匀,也把假山冲洗得干干净净。老和尚一开始说的“随时”是在买草籽之前还有别的事要做,做事要分轻重先后。当风和雨来临时,我们是无法阻止的,就像四季的变换,风雨雷电是理所当然的出现,它们并没有错。我们又何必整天怨天尤人呢!“随缘”就是要随着天地之间的发展规律去做事,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以上都可以说明自己国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的心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有的理解正确,有的理解有误差,这些都很正常。而且有些传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像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要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这就是每个团体、地区、国家的根本区别。 三、在传统哲学与自我心理中体现人生价值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理所当然地要包括人生的价值问题。但过去却并非如此,因为那时往往可以只限于谈人生的现象、事实、过程,就象那些仅限于观察记录某些人类社会现象、暂不加任何评论的科研报告一样;或者象过去一些讲人生观的读物,虽然实际上涉及了很多人生价值问题,但却从头至尾见不到“人生价值”字样,因为那时还没有价值方面的理论和观念。 就价值观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仅仅谈价值,可以大谈世界万物的价值,而并不涉及人生的价值。西方传统的价值哲学就是如此。因为在许多高贵的哲学家看来,哲学是研究“世界、宇宙”的,人生的问题只适合由伦理学、心理学等具体的科学去研究,哲学只须给以原则的指导就够了。其实他们或者是忽视了、或者是始终没有明白,所谓“价值”,正是以人为标准、与人的地位和命运相关才存在的,研究价值归根到底正是在研究人,正是要关心人、帮助人。 如今我们思考人生价值问题,就是深入到价值观与人生观相互重合、相互结合之处,在它们的统一中来思考。这是一个极其庞大、极其复杂的思想理论问题。要想回答它,决不是靠三言五语就能解决的。一切企图以最简单的公式给人们提供最终“标准答案”的说法,都难免有片面、肤浅和主观武断的嫌疑。但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可捉摸、不可言说的一片混沌领域。关键是怎样思考、怎样言说。比如:是从现实的、有血的肉的、具体的人出发,还是从想象的、没名没姓、无家无国、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人”出发?是把人生的价值当作一个一厢情愿地设立、终日顶礼膜拜的神灵,或者是一个完全由个人兴趣所至、只要我说好说行、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的借口,还是把它如实看作是人在自己生活中进行追求、创造和奉献的表现?是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前进的过程,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只要按照某个模式去生活,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的“对号入座”?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关于人生价值的想法和说法,就可能成为误人误己的空谈甚至谬论。
我们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是力求从现实的、有血的肉的、具体的人出发,把人生的价值当作是人在自己生活中进行追求、创造和奉献的表现,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前进的过程来理解的,因此致力于从比较基础的、与每个人切身相关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入手,来探讨确立健康向上人生价值观的途径。 结论 总结心理与人生价值的统一 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参考文献 于东辉:《放下》 岳晓东:《登天的感觉》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