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动手操作法的运用
摘要:动手操作就是幼儿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动手和数学知识的协调,让幼儿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学习数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幼儿逻辑数理经验正是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仅给予幼儿以语言讲解,而不让其实际动手操作,那么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更不能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教师演示动作要准确,明显,规范外,同时应该让幼儿在自己的具体操作中来求得发展.
关键词:幼儿 动手操作 逻辑思维 一、理好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对幼儿的指令操作转向让幼儿主动操作,让幼儿借助对事物的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得到对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发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对那些个性教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及时发现他们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地提出建议,去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幼儿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发现尚未发现的知识,使幼儿不完善、准确。例如,认识长方形,教师为幼儿准备大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把尺子,让幼儿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再折一折,使幼儿在操作中找出这两种图形的相同点[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角一样大],和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一样长],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纸,要求幼儿将纸撕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将自己发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就能得出比较辩证的、带有条件性的答案,不仅理解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知识内在的规律。 但是,由于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结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只要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还要给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幼儿以特别的建议和适当的指导,否则能力弱的幼儿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自卑感,最后对操作活动失去兴趣. 二、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又桨”,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游戏),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学习(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数量与空间关系的守恒训练时,要让幼儿知道,物体在不增减其数量的情况下,改变它们的所占的空间位置或改变它们的外形,不会引起本身数量的变化。为此,可为每个幼儿准备两块同样多的橡胶泥,一块搓成四颗圆球(均等分),一块拍成四块圆形的饼(均等分),把四颗圆球挨拢横排列在一边,把四块饼拉开距离横排列在另一边,让幼儿观察圆球与圆饼的数量是否相等,判断圆球与饼谁用的泥多,然后可请他们再将一块圆饼搓成一颗圆球或有一颗圆球拍成一块圆饼,还可以将圆饼或圆球变成糖或冰棍、水果等等。由于操作具有简单形象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改变橡胶泥的形状其兴趣不减,逐步达到了解数量的守恒.又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一个,去掉一个的练习,为止,可设计开糖果厂的游戏.让幼儿用橡胶泥制作糖果.先把一块放进碟里,再制作一块放进碟里,即一块糖添是一块糖是二块糖,在制作一块放进碟里,就是二块糖添上一块是三块,然后拿六块糖做减法游戏,六块糖拿掉一块就是五块,无块拿掉一块就是四块,这样反复练习,体验数的形成的简单规律. 三、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充足准备 在数学操作中,教师为幼儿准备和提供合适而充分的材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以保证达到顶定的教育要求。例如认识数字5,除了要为幼儿准备好5个卡片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物品:积木、扣子、笔等。让幼儿知道:5可以表示5块积木、也可以表示5粒扣子,还可以表示5支笔等等。引导幼儿得出数量是不受物体的物理性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影响的结论。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有一过程.而对幼儿来说,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长.因此,除了为幼儿准备材料外,还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在教幼儿认识三角形时,开始可以先不出示教具,只告诉幼儿,三角形必须是有三个角,三条边,要求幼儿从很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可能很多幼儿只能找出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时不要急于帮助幼儿找出其他任意三角形,只是提醒幼儿想一想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图形进行比较,让幼儿数一数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由于给幼儿提醒了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这样他们在尝试错误中进形反思,知道了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无论怎样摆放,形状怎样,都是三角形. 四、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在操作中同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幼儿学习,让幼儿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的认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选出较好的答案。例如老师要求幼儿从10粒塑花中取出7粒,有些幼儿就一粒一粒地从1数到7,而有的幼儿只把3粒放在另一边,把其余的抓在手上,告诉老师他把7粒塑花取出来了,究竟那一种方法好呢?这时教师不要忙着给他们答案,让他父自己进行讨论,还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试一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讨论、评价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法”不仅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幼儿在道答案之前,去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索过程,幼儿必须动脑。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顺序。因此,在“动手操作法”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动手操作法”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动手操作法”发挥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研究》(南宁) 2、《幼儿园课程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