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模式 [摘 要] 针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从转变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存在其可行性与必要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在实践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和分析两者的有效整合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服务,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责任。不论在哪一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因素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他们与教育质量紧密相关。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德育 整合 模式
心理教育与德育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他们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虽然两者在理论基础、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在方法途径上具有借鉴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 心理教育工作一方面注重培养是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重视个人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心理教育以帮助者、引导者、建议者的身份丰富学生的心理保健知识,解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德育着眼于大局,侧重从社会关系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它更重视社会取向,强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由学校管理者、政工人员、党团组织及教师,以教育者塑造者的身份,更多采用群体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态度、思想认识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李青.《论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第98页]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德育要顺利开展,心理教育的介入无疑是必要的。德育通过对当前政治形势,重大事件的分析,学习,提炼出他对学生思想上进步的要求,这一过程虽然以为政治、经济,社会的服务为目的,但其无处不要求合乎德育的规律与特点,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接受能力,道德发展水平适当调整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适应,高效完成教育目标。 只有心理教育和德育相整合,才可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能动主体,注意开掘和调动教育对象的心理潜能,从而实现社会性内容的内化,培养出遵纪守法、勤俭朴素、诚实正直、活泼开朗、自尊自爱等良好品质。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模式 在建构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紧密结合作为一条有效途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当前学校教育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教育获得全面成功的关键环节。当然,建构学生健全人格,推进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有机整合,绝不是把心理教育与德育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通过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促进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邵雅利.《建构健全的人格,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8月第24卷第4期,第55页]这种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德育形式的丰富化,多样化的表现,同时它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创新性的尝试。 在积极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各自不同的教育优势,将各自的特征,侧重点,内容,方法适当结合,既保持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还要尽可能的寻求两者有效整合的方式,方法,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丰富化,多样化。 以下主要根据两者整合的形式的差异,将其整合模式大体划分为四类: (一)外化模式 (二)内化模式 (三)引导模式 (四)渗透模式 三、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模式在实践中实施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情况,将心理教育和德育相整合,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且具备一定创新性的转变。在这一转变完成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他包括组织,实施这一教育过程的教育者;还有完成这一教育整合过程所需要的环境配合,它不仅包括人际环境,还包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整体环境氛围;另外教育实施的内容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一方面心理教育强调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另一方面德育强调的国家对于学生的整体要求,它更重视社会取向,致力于形成大环境下的群体人格趋向等。 保证教育实施者的专业性及可靠性 保证教育整合环境的优越性 保证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及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青:《论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2、邵雅利:《建构健全的人格,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保山师专学报》 , 2005年8月第24卷第4期 3、热依拉·依布拉音:《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综述》,《教学与管理》,2005年1月 5、孙云玲:《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